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餐饮

轻食行业赛道前景广阔 巨头纷纷加入

2022-03-21 10:33:27来源:中华工商时报编辑:韩京华
摘要:2016年开始以减脂、轻食为概念的代餐新消费品牌集中涌现,一时间,大健康领域迅速崛起了诸如麦片、代餐奶昔、蛋白棒、鸡胸肉等一批新的消费品牌。据悉,轻食行业前景广阔,星巴克、麦当劳等巨头也纷纷加入轻食行业赛道。

  

轻食或成绿色消费新趋势“春天来了,夏天还会远吗”“为了穿上漂亮裙子,现在开始减脂减肥”,近日,减肥营销号的应季宣传在社交网络颇为火热,除了健身、瑜伽等广告外,各种减脂轻食代餐等信息也越来越多,笔者对轻食代餐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兴趣。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轻食代餐企业新增数量一直呈现双位数增长,如2021年前九个月就新增4300家企业。天眼查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8000家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轻食代餐相关企业。

中国餐饮大数据有关研究机构发布《2021中国轻食沙拉行业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轻食门店新开店5792家,关店3985家。轻食是少数几个在疫情期间门店数还能保持增长的餐饮品类之一;该报告还显示,2020年中国轻食沙拉消费者规模达到1180万人。据艾媒咨询数据,国内轻食代餐行业市场规模2021年较2020年同比增长95.6%。预计2022年中国轻食市场规模会达到1200亿元。

轻食行业是疫情期间仍逆势增长的新态餐饮,这样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去年中国烹饪协会发布《轻食餐饮发展指南》指出,轻食表现出“三低两高”(低热量、低脂肪、低盐、高蛋白、高膳食纤维)的特点。轻食源于欧洲下午茶简食等概念,后发展为轻食代餐。2014年伴随全面健身、健康饮食理念的兴起,轻食理念被引入国内。轻食并不是“重量”轻,而是其所含热量较低,不易造成肥胖等健康问题,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的理念。

2016年开始以减脂、轻食为概念的代餐新消费品牌集中涌现,如做蛋白棒的ffit8、销售轻食套餐的平台“薄荷”等,一时间,大健康领域迅速崛起了诸如麦片、代餐奶昔、蛋白棒、鸡胸肉等一批新的消费品牌,贴着“零卡、零脂、零糖、无负担”的标签。据美团数据,2018年美团外卖轻食订单量突破2662万单,同比2017年轻食订单量增长157.9%,消费金额增长159%。

消费的刺激无疑带动了轻食行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前后轻食代餐新消费品牌迎来融资巅峰,如鲨鱼菲特、ffit8、超级零等轻食品牌均完成了一轮或几轮融资。据报道,2021年轻食代餐相关融资事件发生6起,总融资额超4亿元。

轻食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崛起,说到底源于市场的需求。如减肥瘦身的需求,减肥瘦身首先需要从食物结构开始调整,即少吃且吃得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资料显示,全球已进入“肥胖大流行”时代,全球肥胖青少年40年增加了10倍。我国肥胖率高达12%。2019年我国肥胖人口已超2.5亿人,近几年肥胖率虽有所缓解,但肥胖基数仍在持续增长。轻食,既利于减肥瘦身,又减少食物的消耗,可谓一举两得。出于健身减肥瘦身行业的推动,成为了轻食行业兴起的原动力。

近年来人们追求健康的观念也越来越明晰,少油少盐的健康饮食理念,成为轻食行业发展的推动力。据近30多年来食物与营养调查发现,国人的烹调油和脂肪摄入量一路走高。而轻食的烹调方法避免了油煎、油炸和爆炒。据悉,轻食行业前景广阔,星巴克、麦当劳等巨头也纷纷加入轻食行业赛道。

当然轻食行业的兴起,更得益于当前经济发展背景,如“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全民健康、健康产业大发展等,特别是绿色经济、低碳生活、生态文明等理念的提出,也让人们认识到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既利于自身更利于环境保护。可以预测,轻食行业在这种理念下,将逐步衍生出一种绿色消费的文化,形成一种新型的绿色消费趋势。

当然,轻食行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产业化、规范化、品质管控与升级以及成本控制等诸多问题。目前我国轻食渗透率仅40%,离发达国家90%的渗透率仍有较大距离,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轻食行业中女性消费者占比达69%,80后和90后消费者合计占比达86%,以年轻女性为主。但随着轻食逐步发展成一种绿色消费趋势,消费人群将会越来越广。轻食行业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很值得期待。(何翠云)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