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餐饮

专访番禺当地文华名人 美食家 探索番禺美食发展发现

2020-10-28 15:57:42来源:番禺日报编辑:张慧
摘要:记者通过采访番禺本土知名美食家梁谋,了解到“食在广州,味在番禺”的美称的由来及其优势,和未来番禺美食将走传统与创新融合发展的路径。

  

2200多年的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和著名的“鱼米之乡”,孕育了番禺独特的饮食文化,促进了美食产业兴旺发达,让番禺赢得了“食在广州,味在番禺”的美称。那么,究竟何谓“味在番禺”?“味在番禺”的优势和底气在哪里?如何让番禺餐饮名片更加响亮、“番禺味道”飘得更远?记者近日采访了番禺文化名人、本土知名美食家梁谋。

“味在番禺”当之无愧

“我们番禺的美食充分体现了对‘味’的讲究,蕴含了地方特点,这个‘味’是当之无愧的。”梁谋对于“味在番禺”自有一番见解,这首先与番禺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密切相关。自古以来,番禺广大农村妇女巧思妙手,如种黄豆,黄豆收成时加面粉做成面豉,从黄豆和面粉的比例、发酵到晒酱料,每一道工序都很讲求功夫,从而炮制出面豉蒸猪肉、豉汁蒸盘龙蟮等地道美食。

“味”的背后是番禺独特的区域优势。由于地处咸淡水交界的海门水域,产自番禺的鱼虾蟹特别鲜甜。而凭借得天独厚的农作物生长环境,很多餐桌上的佐料如大石腐乳、南亭切菜、金山头菜等十分可口,据史料记载,番禺不乏知名“酱园铺”,这些前面是销售、后面是加工的店铺,至今仍是老一辈番禺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此外,“味”的元素非常丰富。譬如以前市桥的“南京”等老字号酒楼都讲究不用调味料用高汤,即用大地鱼、猪骨、虾壳、罗汉果等熬制几小时成汤,这些汤又可以用在不同的菜肴上,彰显味之所在。又如小小的蒜头,既可以切片、切丝,还可以油炸,不同的表现手法使菜肴的口味变化无穷。

化腐朽为神奇的美食底气

谈及番禺打造“食在广州,味在番禺”名片的优势和底气时,梁谋将“何柳堂炒牛肉”这个典故娓娓道来:何柳堂不仅是广东音乐名家,还是个美食家,他专门研究过动植物之间的化学变化,对于口感很“老”的牛肉,使用木瓜蕊来腌制,这就是嫩肉粉的前身。而何柳堂烹调出来的木瓜牛肉让人赞不绝口,成为满口鲜香的珍馐美馔。“这就是番禺历史上名人琢磨出来的名菜,化腐朽为神奇,这是我们的底气之一。”梁谋说。

正所谓“一处水土养一方人”,“味在番禺”的优势还体现在番禺的文化含量。番禺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一路走来,不论穷富,对吃都有一定研究。番禺人更是懂得充分利用资源为我所用,就地取材集优势之大成,做出各式各样的美食,而且不同镇街各有特色。因此,即便近代下南洋打工的番禺人,脑海里都记得乡下的美食,这实际上代表了一种记忆,寄托了一种乡愁。

走传承和发展的创新路径

广州国际美食节在番禺连续成功举办了8年,梁谋几乎不间断参与其中,见证了每一届的盛况。在他看来,美食节的美食愈加丰富,八大菜系、中西美食包罗万有,各种系列活动缤纷多彩,包容度、融合性非常高。通过举办美食节,不仅拉动了内需,还进一步提高了番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食在广州,味在番禺”这张“金色名片”擦得更亮,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今年美食节一大创新在于“一街一品”,全番禺16个镇街均设分会场,评选“一镇(街)一名菜”,分别打造出一道拿手、独到、创新的特色菜。梁谋对此十分认可,认为这是推动番禺美食文化、推动番禺饮食行业发展的手段。他期望美食节能继续将番禺传统美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不断赋予新的元素,向“高精尖”全面推进,以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从而增强番禺的餐饮文化自信,助推广州国际美食节的影响力走出国门、蜚声国际。(樊芸)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