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等四部门12月30日发布《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联合行动中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采取的有效措施、形成的有益经验转化为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学校及幼儿园、供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校园食品安全问题。
《指导意见》明确: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原则上采用自营方式供餐,不再签订新的承包或者委托经营合同。非寄宿制中小学、幼儿园原则上不得在校内设置食品小卖部、超市,已经设置的,要逐步退出。
因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些校外供餐单位、承包或者委托经营的食堂,容易放松食品安全管理。在监管执法中,也发现因为主体责任不落实,疏于食品安全管理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问题。非寄宿制中小学、幼儿园不得在校内设置食品小卖部、超市,是为推动中小学生、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通过正餐摄入营养所需,防止片面依赖零食。两项举措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从源头上把好校园食品安全关。
多数家长觉得,校园里小卖部、超市的存在,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家长1:学校里有小饭桌,孩子能好好吃饭,零食吃多了,饭不好好吃,不开是好事。
家长2:他也不懂,什么都买,甚至都敢在家里拿钱。
家长3:(孩子)光考虑上小卖部里买这买那的,不影响他学习吗?
也有家长说,小卖部的存在能给学生带来便利。“学习用品,随时用到的,没带,也能买到。还是不错的。”
小卖部是很多人校园记忆的重要部分,学生是校内小卖部的主要“消费群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买零食。这些零食很受学生的喜爱,但其中,尤其是一些“五毛零食”,可能存在高油、高糖、高盐、防腐剂超标等问题,不利于身体健康。随着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校园小卖部售卖的零食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次,《指导意见》对校内小卖部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另外,《指导意见》继续推动学校和幼儿园将校长陪餐制落到实处。明确陪餐工作的具体内容,要求陪餐人员对饭菜进行客观评价,对食堂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做好记录。注重及时解决问题和风险隐患,要求对陪餐中发现的和学生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及风险隐患立即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进行复核。
今年4月1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开始施行。根据这一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介绍:“中小学、幼儿园应每餐均应当由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我国现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51.5万余所,41.7万所落实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度。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第一中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姚进说:“我们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食品监督检查小组,每天派一名校长在中午对学生食堂进行监督检查,并陪学生一起就餐。”
学生们对于和校长一起吃饭有什么感受呢?贺兰县第一中学学生苏美悦告诉记者:“我觉得挺不错的,如果校长知道伙食真的不太好,他自己也吃,肯定得想办法给我们弄得更好一点。”
《指导意见》还要求供餐单位“每周开展食品安全自查,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立即采取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并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报告”;并要求市场监管、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借助“明厨亮灶+互联网”,随机抽查供餐单位和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状况,主动查找、发现供餐单位和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及风险隐患。钟登华说:“严格管控原料采购、加工制作、清洗消毒、留样管理等关键环节,坚决禁止采购和使用无食品标签,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及超过保质期的米面油等食品原料和食品;严格查验供货单位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等文件;有条件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厨房配餐间等安装监控摄像装置,实现食品制作实时监控,公开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教育部11月通报称,从家长委员会参与食堂安全监管机制看,39.8万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参与食堂安全监督机制。《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吸纳家长委员会代表参与学校食品安全例行检查,是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创新。《指导意见》要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应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明确检查内容、检查频次等。(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