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公告,自2020年元旦起,我国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减少滥用抗生素造成的危害,维护动物源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以公共卫生安全为理由,在饲料中禁止添加抗生素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公共卫生安全不只是人的安全,也有动物和环境的安全,基于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中国现在跨出关键的一步,在饲料中禁止使用抗生素,这不仅意味着从2020年起,中国公众可以吃到无抗生素残余或抗生素残余较少的绿色动物源食品,包括肉类、蛋类和乳品,也表明由于抗生素减少使用而使细菌耐药性相应减轻后,人们的健康状况会得到较大改善,同时环境安全可能会得到极大改善。
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每年全球生产的抗生素总量90%用在了食源动物身上,致使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动物、人、环境和生态的循环,在动物身上使用过多的抗生素会通过生态循环而导致多种细菌耐药,耐药基因可从源自动物的细菌转移到人类病原体上,或者最直接地导致人畜共患病,既产生较强的致病性,又可能让人难以找到更有效的抗生素药物对抗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细菌耐药导致的后果是,到2030年耐药菌问题会使2400万人陷入极端病痛。如果细菌耐药的发展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到2050年耐受抗生素的超级细菌每年将导致约1000万人丧命,这个数量超过了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
为此,WHO在2018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为防控抗生素耐药性的蔓延,农业部门应当做到,只在兽医的监督下才给动物使用抗生素,不将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或为健康动物预防疾病加以使用。
在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对于中国来说,既容易但又很不容易。容易是指这一命令可以体现在书面上和口头上,但在实际上是否能完全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正是意识到世界各国动物源性食品生产的复杂性,WHO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给动物接种疫苗以降低抗生素需求,在有条件时使用抗生素替代物,改善农场的生物安全并通过改良卫生条件和动物福利来预防感染。
这些措施当然也是理论上容易,但执行起来比较困难,而且科研的结果在现阶段还可能难以满足养殖业的全面需求。以抗生素的替代品而言,现在有抗菌肽、噬菌体、抗体、微生态制剂、植物提取物、酸化剂、酶制剂、寡糖、酵母培养物和发酵饲料等,都有一定的抗生素替代效果。
但是,这些产品从效果、成本和应用的简易程度上看,也还很难全面替代抗生素,因此要让抗生素替代品全面在养殖中大规模实际应用,还存在难度。即便如此,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做法,例如丹麦,早就实现了养殖业对动物饲料不用抗生素。此外,还应当结合自己的特点来推动在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
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从饲料源头找出路,即生产和使用无抗饲料,其中的无抗发酵饲料就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只是提高公共卫生的重要一步,下一步还得规范宠物、农作物(水果、蔬菜和花卉)以及在人的医疗中的抗生素使用,才能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