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水产

湖北“虾稻共作 稻渔种养”模式蓬勃兴起

2019-08-29 15:11来源:湖北日报编辑:孙兆娟
  

    绿油油的稻田连接成片,小龙虾在稻田的沟渠自由生长,湖北省荆州市双柳树稻虾连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仁华介绍,预计年底,绿色水稻和小龙虾可实现产值4000万元以上,效益是单一种稻的3至5倍。
    追求品质的路上无止境。今年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虾稻共作 稻渔种养”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年)》,湖北全省将完善“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标准化示范区,打造稻田综合种养的“升级版”。其内涵是倡导绿色发展,种植绿色水稻,养殖绿色水产,通过农药化肥减量,强化投入品监管,保证环保设施到位,水源不受污染,确保绿色。今年全省已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1万亩,总面积达到680万亩,居全国第一,18个县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10万亩。
    “虾稻共作、稻渔种养”,实现水稻水产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多赢,但产业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稻田种养的田间布局及相关技术需要进一步规范。”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院长顾泽茂说。从理论上讲,稻田种养充分利用了稻田水面、土壤和生物资源,稻虾共作可实现水稻、小龙虾共赢。顾泽茂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由于涉及水稻种植和动物养殖两大产业,常有相矛盾的地方,如虾稻接茬时间差异、虾稻二者争地争水等问题。顾泽茂介绍,为协调矛盾、实现双赢,保障稻田种养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和规范使稻田种养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优的耕作制度、田间布局、绿色种养及病虫害防控技术。
    除此之外,重虾轻稻现象普遍存在,稻虾共作理念的价值尚待开发。顾泽茂说,需要培育适合稻虾种养专用型水稻品种,大幅度提升稻米品质,全面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保障食品安全,形成高档稻米品牌以提升价值。
    据了解,湖北省已经成立虾稻产业联盟,实行“研-产-销”一体化,实现科研驱动产业,通过变革,延长产业链、三产融合打造“稻虾田园综合体”。(龙称)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