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加工是鸿山镇东埔村的传统产业,记者日前了解到,由于鱿鱼加工由粗犷式向环保型转变,加上产业配套越来越完善,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东埔的鱿鱼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从“粗犷式”到“环保型”
清洗、蒸煮、配料、调理入味、烘干……近日,记者在鸿山镇东埔村一家鱿鱼加工厂看到,几个工人正在熟练地加工鱿鱼。
东埔村是一个典型的渔村,全村5000多人口中,7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渔业生产。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捕鱿鱼逐渐成了该村渔业生产的主要业务,鱿鱼捕捞和加工便成了该村的主要特色海产品(周边其他村也有少量鱿鱼加工),更是该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一家鱿鱼加工企业老板邱先生告诉记者,东埔村的鱿鱼加工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由当初的粗犷式转变为现在的环保型。邱先生说,早期的鱿鱼加工是用木头烧,对环境污染很大,加工时间也很长,一担鱿鱼一般要加工好几天,现在“鸟枪换炮”了,是用环保颗粒和鸿山热电厂的蒸汽设备进行加工,经营成本和以前相比差不多,但时间缩短数十倍,现在加工一担鱿鱼一个小时就够了,而且更安全和环保。
记者了解到,东埔村在鱿鱼加工领域深耕多年,通过“买全球卖全球”,积累沉淀渠道优势,部分企业形成自主品牌。
近几年,随着东埔鱿鱼的远近闻名,从事捕捞和加工鱿鱼的村民越来越多,加工鱿鱼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以东埔村为代表的周边区域,鱿鱼加工生产基地的加工量已达30万吨。围绕着鱿鱼捕捞业的发展,全村的鱿鱼加工业也逐年兴旺,大大小小100多家鱿鱼加工厂从事简单加工,把鱿鱼加工成熟或者半熟的食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规模较大的加工厂从事鱿鱼深加工,把鱿鱼经烤制加工成鱿鱼干出口到国外。
产业配套越来越完善
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为鱿鱼生产、加工、销售提供规范化的交易平台,东埔联合周边区域自发共同建造了一个特色水产品交易市场。目前,该市场已经建设完成。
东埔鱿鱼产业基地发展迅速,在鱿鱼加工产业方面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大的生产能力,为了进一步加快产业基地的发展,提高贸易总额,鸿山镇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整合行业资源,提高产业集聚度,构建完成海洋产业链,打造国内第一,全球一流的鱿鱼产业基地。
这两年,鸿山镇立足产业特色及能源资源优势,开展补链强链,形成产业优势。重点培育高端纺织、海洋食品等特色产业。目前,鸿山镇海洋产业园区的海洋食品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已建成,正在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产业基地整体产能规模大幅提升,同时国内营销网络布局也将进一步完善。
“政策春风”为产业发展助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泉州市出台促进冷链物流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用地保障、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扶持措施。根据规划,在我市重点建设了渔港冷链物流园区和低温物流中转基地,还对中小型冷链物流企业按年度日均担保责任余额的8‰给予风险补助。积极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参评星级企业,推动建设集海产品交易、仓储、运输、加工、检测、集中配送等功能于一体,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低温物流园区。对新建低温物流园区、集中区和中转基地,将按不高于投资额20%、最高500万元并按进度予以补助;对在园区内建设冷库的,按不高于投资额20%、最高不超过150万元予以补助;对被评定为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将予以100万元补助。(张军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