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坐落在贵州西北、赤水河中游的仁怀市,以酒为媒,做足酒文章,扩大酒天地,在17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下了举世闻名的“茅台奇迹”,实现了令人惊艳的“仁怀速度”,先后获得“中国酒都”、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百强县市等称号,书写了流香溢彩的赤水河传奇。
2021年,仁怀地区生产总值达1564.49亿元,经济总量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12位。“十四五”时期,仁怀将继续聚焦核心产区建设,主攻以酱香酒为首位产业的新型工业化,坚持集群集约发展,实施工业倍增行动,打造以茅台为航母的酱香白酒企业舰队,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筑牢产区发展基石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提到:“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在政策加持下,贵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底气更足。
仁怀作为酱香白酒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一直以来都在致力筑牢产区发展堡垒,助推酱香白酒产业提质增效,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白酒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有较大依赖性,随着白酒产业蓬勃发展,扩能与增效势必给当地生态环境增加一定的压力。仁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有力有序助推酱香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产业有序发展,保护产区生态环境,仁怀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提质增效,启动了白酒产业治理三年行动,就地改造提升一批,兼并重组做大一批,清理整治退出一批,推动白酒企业“瘦身”、环境资源“减负”、产业发展“提质”。2021年8月以来,仁怀关停白酒企业(作坊)622家,799家白酒企业完成改造提升。
坚定不移抓整改,仁怀紧盯各级环保督查、暗访检查、信访交办等反馈问题,按照“双责任、双问责”要求,实行“日调度、周督查、旬分析、月晾晒”,全力推进问题整改。目前,上级反馈生态问题883个,已整改完成758个,序时整改125个,整改率86%。
以项目补短板,仁怀自2021年5月以来,推动23个环保补链短板项目建设,推进生活污水、园区废水收集处理及河道溪沟清管、清水、清岸综合整治。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工业废水处理厂共计189座,升级改造4个污水处理厂(净水厂),治理效果显著提升。建成污水管网137.7公里、工业污水收集池71口和酒企排污在线监控、溪沟水质在线检测系统,有效对白酒生产重点区域实行智能监控。目前,石坝河、椿树沟、盐津湖、胜利沟等10余条支流溪沟水质明显提升,仁溪沟水质稳定达地表水Ⅲ类,水清岸绿的美丽景象更加迷人。
与此同时,仁怀一些酒企积极提升智能化、机械化水平,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比如国台酒业,在秉承核心工艺不变的基础上,把人工踩曲推进到机械制曲,提高各环节自动化水平。其智能酿造体系的应用,让产品质量更稳定的同时,节省土地资源60%、水77%、天然气24%。
随着仁怀白酒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升级,全市白酒生产企业实现“数量从多到少、规模从小变大、布局从散向聚、管理从弱到强”的完美蝶变。到2025年,全市白酒企业总量控制在1000家以内,规模以上企业达200家以上。
此外,在“品牌战略”引领下,仁怀持有白酒商标34049件,中国驰名商标8件,“仁怀酱香”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达721.9亿元。
今年5月10日,仁怀发布用于证明仁怀酱香型白酒的原产地域和特定品质,强化“核心产区”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贵州·仁怀)”图识,成为“核心产区”的有效身份证和酱香白酒行业入门“通行证”,进一步筑牢了仁怀酱香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的发展基石。
奏响融合发展“交响曲”
眼下,各地高粱已经收割完成。但在仁怀市大坝镇新田村高粱种植地里,连片的再生高粱已进入灌浆期、逐渐泛红,高粱穗颗粒饱满,丰收在望。
“通过精准种植技术可实现再生高粱的种植,在二月中旬播种,采用漂浮育苗移栽,第一季高粱可在7月中下旬收割,精心培植和管理好第二季再生高粱,在10月中下旬可以收割。”据仁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田村再生高粱试种成功后将在全市推广。
近年来,仁怀依托酱香酒产业大力发展有机高粱种植,实行“酒企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订单种植、合同收购”的模式,让农民踏上致富“快车道”。
笔者走访仁怀各乡镇的高粱种植基地,农户对该模式赞不绝口。一些经验老到的农民还算起了经济账:每年在合作社务工能挣几万块,自家种高粱也能卖几万块,一年下来也有10来万的收入。
数据显示,仁怀现有耕地88.08万亩,有机地块认证面积50.81万亩,常年种植有机高粱30万亩;目前全市有147个高粱专业合作社,每年带动5万户农民实现增收。接下来,该市将围绕标准化、组织化、信息化、科技化的要求,建设有机高粱种植示范园区300个,惠及更多农民。
高粱熟了红满天,农民富了笑开颜。酱酒“第一车间”的红高粱映红农民致富路,是仁怀奏响融合发展“交响曲”,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缩影。
傍晚时分的茅台镇,灯光璀璨,游人如织。这样的热闹景象,得益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的改善和产业的不断发展,仁怀开启“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带火“夜游经济”。202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769.71万人次,过夜游客293.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9.47亿元。
以酒文化为载体,仁怀先后建成中国酒文化城,1915广场、杨柳湾商业街等景观景点;结合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茅台渡口、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今年7月,茅台镇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多元化融合发展,让仁怀的旅游产业成为又一项支柱产业。
“从上游的高粱小麦,到中游的生产包装,再到下游的商旅物流,白酒行业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才更强。” 近年来,仁怀抓好用活开发区经济发展主阵地,按一区多园”布局,全力推动茅台酒工业园区、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坛厂现代服务园区建设,聚焦白酒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产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科学有序推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截至目前,仁怀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达182家,投产企业124家,规模以上企业111家,上市企业2家。
今年上半年,仁怀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33.8亿元,同比增长69%,工业增加值403.66亿元,同比增长74%。仁怀探索的多元化融合发展路径,奏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交响曲”。
“六个抓手”助推高质量发展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十大工业产业加快发展,是奋力推进工业大突破,实现工业倍增目标的重要支撑。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酒、烟、煤、电等传统优势产业要率先提质转型,实现内涵式集约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和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作为酱香白酒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十四五”期间,仁怀将坚定不移主攻以酱香酒为首位产业的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聚力狠抓主导产业、狠抓龙头企业、狠抓产业链条、狠抓园区建设、狠抓要素保障、狠抓污染防治“六个抓手”,坚持集群发展和集约发展,扩大产区优势,提升产区品牌。
聚焦白酒主导产业,做优做强酱香酒产业,工业总产值达2200亿元。
全力支持服务茅台发展,打造省内首家500强企业。培育壮大地方白酒企业集群,打造以茅台为航母的世界酱香白酒企业舰队。
继续创新强链、配套补链、扩展延链,加快推进坛厂现代服务园、大坝酱香白酒产业配套园建设,完善酱香酒营销、电商、仓储、包装、物流等配套服务功能。
强化规划引领,建成酱香白酒茅台产区、茅台镇传统优势产区、名酒工业园产区。
建立酱香酒产业引导基金,强化水电气和用地保障,妥善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加强质量和品牌文化建设,以质取胜,讲好核心产区故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推动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生产保护区省级立法,对酱香白酒生产环境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创建酱香酒原料、酿造工艺和检测技术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成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和酱香酒原辅料研发中心。大力引进新型工业化专业人才、培育产业工人,锻造酿造技能人才。推进酱香白酒产业数字化提升,积极稳妥推进智能酿造。
坚持绿色发展,探索环保智能化监管,全力推进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整治“弱散乱污”企业,实现酱香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展望未来,仁怀将充分发挥酱香白酒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在白酒产业延链、强链、补链上下功夫,围绕微生物资源保护和优质原料供给、酱香白酒品质提升、酒文化内涵挖掘等方面打造酱香白酒产业集群,提升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品牌影响力,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画卷,助推贵州酱香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