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关,驻村扶贫的东莞黄江干部因为引导村民拓展番薯产业链而被称为“番薯队长”。如今,来自东莞的沈平已经完成了3年的驻村扶贫任务,但他的故事还在大山深处流传,他的继任者张乐琪正沿着他所探索的农业产业扶贫之路前进。
在韶关、揭阳有427个由东莞帮扶建立的农业特色产业项目,这是东莞在省内对口帮扶方面的特色,通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引导贫困地区从“粮仓”向“厨房”迈进。当然,除了造血式的开发性扶贫,面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输血式政策兜底扶贫也不可或缺。
两者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精准扶贫之策。截至今年9月底,韶关、揭阳323个贫困村累计脱贫率达95.5%。
“输血”+“造血”
根据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部署,从2016年4月起,东莞承担韶关9个县(市、区)和揭阳市4个县(市、区)共323个相对贫困村、1.6万户相对贫困户、5.2万名相对贫困人口的定点扶贫任务。
东莞在帮扶韶关、揭阳过程中,坚持因地施策,因人而异,将保障性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统筹进行。
依据广东的贫困人口中因病致残、无劳动能力者多的特点,东莞在韶关、揭阳的扶贫过程中紧盯建档立卡贫困户,抓好民生底线,坚决落实保障性扶贫政策,通过政府兜底的方式来保障这一群体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在完成“输血性”扶贫的同时,东莞还积极探索“造血性”扶贫,开展产业扶贫。针对韶关、揭阳工业产业链条不完善的现实情况,巩固传统种养、发展特色农业成为各帮扶单位在驻村帮扶过程中的主要抓手。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贫困户”的模式进行资金、技术和农械扶持,进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仅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还壮大了集体经济。
目前,东莞在韶关、揭阳两市建有农业特色产业项目427个。东莞市教育局帮扶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大村建立的葡萄、油茶种植基地就极具产业扶贫典型意义。驻村帮扶队引进了友丰生态园林开发有限公司和当地合作社合作,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挖掘土地的潜力。友丰与大村村签订了15年的“30亩葡萄园种植项目”协议,雇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劳作。在项目产生收益前,友丰公司采用预分红的形式兜底扶贫,项目产生收益后的分红也是优先保证52户贫困户每年每户500元的基本分配。
超九成贫困村脱贫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作风。目前,东莞已经形成了“市经协办-驻市工作组-驻县工作组-驻村工作队”四级扶贫架构,帮扶责任层层落实。由32个镇街、45个市直单位、10家国有企业选派的419名扶贫干部正脱产在扶贫一线奔波。
从今年开始,省委组织部要求选派到贫困村的扶贫工作队长必需兼任村党组织的第一书记,而且要求市直单位必须选派副科级以上干部,镇街必须选派股级以上在编干部。这对于只有市镇两级行政架构,干部编制紧张的东莞来讲是个考验。
为此,东莞市委组织部和市经协办通力合作,迎难而上,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新老驻村队长的轮换。而且,新一轮选派的驻村干部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有副处级1人,正科级干部13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6人,本科以上学历312人。
截至今年9月底,东莞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7.85亿元。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东莞帮扶的323个贫困村累计脱贫率已达95.5%;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40元,超过省要求的标准(约10131元)。在2018年度广东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东莞被评定为“好”。
两任“番薯队长”的接力
这两天,在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新洞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长的张乐琪不时到番薯地旁转悠,看着秋日里绿油油的番薯苗,想着一个月后贫困户们在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刨番薯的景象,他的心里美滋滋的。
新洞村今年共种植约800亩番薯,按往年每亩产量约1500斤、每4.5斤番薯可以转换为一斤番薯干、每斤番薯干的售价在13元左右的标准来预算,整个新洞村靠种植番薯的年收入会接近400万元。
“没有辜负前任给我留下的积累,番薯产业扶贫之路越走越顺了。”欣喜之余,张乐琪首先感谢的是上一任扶贫队长沈平给他铺好了路。张乐琪和沈平都来自黄江镇政府,两人于今年6月完成了交接,沈平在完成了3年的驻村扶贫工作后回到了东莞,但他带领村民种植番薯、拓展番薯产业链的故事一直在大山深处流传。
新洞村总面积达72.43平方公里,群山环绕,耕地不多,且由于离市区较远,交通闭塞,没有产业,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村里现有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沈平进村入户调研时,偶然间从老乡递给他的番薯干中体验到了舌尖上的软甜,而村民们种植番薯仅仅停留在零星种植、自给自足阶段,番薯干也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粗加工。这块小小的番薯干为沈平的产业帮扶指明了方向,他以此为突破口,为打造“薯干产业链”出谋划策,甚至通过微信朋友圈帮村民卖番薯干,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番薯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