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畜牧领域有两件大事引人关注。一是国家推动运猪转向运肉,二是增强牛羊肉供给能力。经国务院同意,自5月1日起,全国划为5个大区实施分区防控。除种猪、仔猪等外,其他生猪不向大区外调运,即运猪转向运肉。此外,农业农村部发布《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未来牛羊肉供给能力将得到提升。这两件事表明,要从重要农产品保障的高度、农牧结合的角度、种养循环的深度,来思考如何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饭也食肉,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畜牧业是农村改革的先行领域,较早实现了市场化。如今,我国多数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率比2000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畜牧业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占比约一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上升。畜牧业已从乡村家庭副业成为农业支柱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畜牧业保供给难度明显加大。与粮食连年丰收、价格稳定不同,畜牧业年度产量差异较大,价格周期波动明显。2014年,生猪价格振荡下降,鸡蛋价格跌至低点,家禽业严重亏损。2020年,多数畜产品已是不同光景。近年来,猪禽生产的阶段性过剩和阶段性紧缺交替,一旦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社会反应就很强烈。这说明,抓好畜产品供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何避免生产大起大落,亟待从发展机制上寻求突破。
同时,廉价畜产品进口冲击日益严重,牛羊肉、乳品、猪肉等进口量都在增长。这是畜产品竞争力不强,国内外价格倒挂所致。竞争力不强突出表现在劳动生产率、畜禽生产力、饲料转化率不高。以生猪为例,我国年场均出栏仅几十头,而美国年场均出栏约1700头。我国每头母猪可提供出栏肥猪15头,而养猪强国丹麦可达22头至26头。
目前,我国人均动物蛋白日摄取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奶类占有量不到世界的1/3、亚洲的一半;肉牛肉羊养殖方式落后,牛羊肉供求矛盾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预计今后5年,我国每年还有80万吨肉类、100万吨奶类的消费增量。尽快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已成当务之急。
纵观全球,凡是农业发达的国家,畜牧业大多也很发达。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小,种植业受规模限制突出。人们常说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国草原面积有5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2/5,是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相对而言,畜牧业资金密集度更高,技术集约化优势更明显,在经营规模上更容易突破。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畜牧业可以率先实现现代化。
从历史看,我国自古偏重种植业,畜牧业一直是辅助部门,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欧洲一直重视畜牧业,13世纪时畜牧业和种植业就已平分秋色。从地理看,打开地图,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的“胡焕庸线”,是典型的农牧分界线,这条线往东往南是主要的农区,往西往北则是主要的牧区。从大农业的结构上看,粮经饲结构不合理,种养比例不协调,农牧结构不科学,制约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像抓粮食一样抓畜牧业,并不意味着要套用推动粮食生产的手段来推动肉蛋奶生产,而是要提高重视度;并不是说要攀比政策扶持力度,而是说要从食物安全的角度正视其地位。畜牧业和种植业不一样,有关部门要转变以往“抓产业就是抓产量”的思路,多在体制机制上寻突破,多在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多从整个国土资源上做文章,下好畜牧业与种植业的融合发展棋。唯有如此,才能跳出畜牧来发展畜牧,形成我们的比较优势。(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