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粮油

节水抗旱稻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2021-10-19 16:44来源:农民日报编辑:钟艳平
摘要:据了解,节水抗旱稻生育期短,可比其他大米上市早一个月左右,每公斤上市价格达到12元,市场认可度、接受度很高。近年来,随着节水抗旱稻示范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产业发展也初具规模。

  

丰收时节,秋风送爽,皖北大地上稻香阵阵。

“稻子当成小麦种,产量不低品质还好,关键是节水节肥,省钱又省事儿!”在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的丰大试验基地上,一片旱地里绿油油的稻子茎秆粗壮,籽粒饱满,长势喜人,格外吸引眼球。

9月14日,为展示评价节水抗旱稻最新种业科技成果,促进科研育种技术交流,推动科企深度合作,由全国农技中心主办,安徽省种子管理站、安徽丰大集团承办的“节水抗旱稻”技术推广暨品种展示示范观摩活动在安徽省宿州市举办,来自安徽、江苏、上海、福建、江西等省(市)种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部分委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代表等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展示了包括“旱优3015”“旱两优8200”“沪旱19”等十余个节水抗旱稻优质品种,与会人员纷纷驻足田间,仔细查看节水抗旱稻新品种长势特性,探讨节水抗旱稻产业发展新方向。

既可像水稻一样水种水管,也可像小麦一样旱种旱管——

拧紧农业“水龙头” 节水品种是关键

水稻是需水量极大的作物之一,整个生育期大部分都需要“泡”在水中,耗水量占农业用水的一半以上。

“中国的水养不起中国的稻,环境负担不起,农民种稻太艰难。核心问题在于品种过度依赖淡水、抗旱性差。”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研究员说。

罗利军指出,近代以来,坚持以产量为导向的水稻科技不断发展,随着农田改造和栽培技术改进,产量已迈向1000公斤。但在如此高产条件下,水稻生产面临重大挑战,其中最大问题就是受干旱影响严重,其次是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

通过深入挖掘稻种资源潜力,罗利军团队多年深耕水稻科研育种,最终实现了重大突破。从提出“节水抗旱稻”的理念再到科学实践,通过整合水稻和旱稻的优良特性,培育出“节水抗旱稻”系列优良品种,推进了我国水稻产业提质增效进程。

“通过品种和种植模式调整,水田直播旱管,可实现节水50%以上,减肥减药的同时,不影响产量及米质;旱地旱播旱管,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实现省时省工,稳产增收;同时省工易种,可大面积减少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罗利军介绍。

近年来,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在稻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突破性优良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并与安徽丰大集团强强联手,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共同推进节水抗旱稻事业发展,探索解决种业科研和市场需求两张皮问题,已成为种业领域科企合作的典范。

据悉,今年7月,全国农技中心与安徽丰大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探索培育优势企业主体发展体制机制,为打赢种业“翻身仗”提供了解决方案和服务样板。

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刘信在活动中指出,节水抗旱稻是稻家族新的品种类型,具有节水、耐旱、高产、易栽培、肥料高效利用等优良特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大的推广应用价值,为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科技和品种支撑,也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绿色产品供给提供了农业解决方案。

“希望各地种子部门和推广部门以节水抗旱稻推广示范为契机,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引进优良品种、熟化配套技术、推广良种良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高质量技术创新和服务供给合力。”刘信表示,下一步,全国农技中心将进一步落细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要求,全面提升服务种业振兴技术支撑能力水平,为育种创新、成果转化和企业扶优提供助力。

良种良法良态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品种优势潜力——

发力节本增效 推广还需因地制宜

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带,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其种植的水稻品种需要很强适应性和抗性。

近年来,节水抗旱稻为安徽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徽是我国主要稻作区,属于‘四稻并存’。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安徽江淮分水岭地区常年缺水易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红指出,为有效解决生产实际需求,2010年前后,安徽省率先在全国开设旱稻组品种实验,将“节水抗旱稻”列为特殊类型品种审定,随后一系列新优品种在安徽迅速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好品种,要先示范,后推广,找准适应地区,才能让好品种真正发挥作用。”安徽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程备久指出,通过多年选育,节水抗旱稻目前已育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从籼稻到粳稻,常规稻到杂交稻,品类繁多,产量、米质不断提升。同时,通过种植模式、种植结构的调整,传统插秧改为直播,节约了劳动成本,还可显著减少农药肥料的面源污染,增加了肥料利用率,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在绿色生产方面潜力巨大,在一些水资源稀缺、易旱易涝的稻区推广前景将十分广阔。

品种要发挥最大优势,还需技术、农机的配套。“地膜覆盖可有效解决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和杂草防治问题,但地膜污染问题不得不防。”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指出,近五年来,我国生物降解地膜产品有了质的提升,性价比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水稻直播机具的突破与完善也增加了播种质量的稳定性。目前来看,覆膜直播水稻行业关注度高,市场需求巨大,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也正在加速。

省水、省工、省人、省钱,还比同期大米上市早一个月——

瞄准绿色轻简优质 市场前景广阔

好品种从选育到应用,除了需要坚实的科研支撑,更离不开专业的推广团队。丰大集团总经理吴智勇指出,节水抗旱、优质高产、少肥少药、环境友好的节水抗旱稻,及其轻简化栽培种植方式符合农业现代化绿色优质发展的方向,将为解决城镇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土地占补失衡、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提供新路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品种。

目前,公司已拥有“旱优3015”“沪优549”“旱两优8200”“沪旱19”等众多优质节水抗旱稻品种,深受广大种植户肯定,市场前景广阔。“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品种质量管控,强化市场服务,解决好经销商和种植户在市场销售、种植生产各个环节的需求,打造产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同时,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持续发力,让我国节水抗旱稻在‘一带一路’上大放异彩。”吴智勇说。

目前,在一些易涝易旱地区,节水抗旱稻的优势已逐步显现。“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宜沿淮种植的节水抗旱稻品种。9月初,在蚌埠召开了3场田间观摩会,参观农户和乡镇零售商对‘旱优3015’田间表现非常满意,株高矮,生育期短,抗倒,抗病,产量也高。明后两年我们计划在蚌埠地区推广‘旱优3015’‘旱两优8200’‘沪优549’等品种10万亩以上。”来自蚌埠市安徽金海种业的胡林海信心满满。

凭借品种优势,节水抗旱稻获得了业内越来越多的关注。北大荒农垦集团研究员马守义指出,黑龙江地域辽阔,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约6000万亩,水稻生产常年采用地下水,水资源短缺一直是黑龙江水稻发展面临的瓶颈。另一方面,黑龙江上亿亩玉米、6000万亩大豆,旱田面积大,需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节水抗旱稻在黑龙江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近年来,随着节水抗旱稻示范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产业发展也初具规模。“2017年起,浙江开始引进试种并逐步扩大种植规模,旱种旱管,操作方便,只要抽穗扬花灌浆时期保持水分供应,产量潜力很大。坡地上连片种植,产量也可保持在500公斤以上,目前全省种植面积已超8万亩。”浙江省种子管理站站长施俊生指出,节水抗旱稻产量高,食味品质好,目前在进行产业开发。节水抗旱稻生育期短,可比其他大米上市早一个月左右,每公斤上市价格达到12元,市场认可度、接受度很高。下一步,浙江将加大扶持力度,扶持品牌培育,延长产业链,提升种植效益,提升节水抗旱稻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祖祎祎)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