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耕生产的推进,铁岭市立足粮食生产安全,从坚持绿色发展、稳定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狠抓科技推广等方面着手,密切与气象、应急管理、统计等部门协同配合,全力推动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高效。
稳面积 提质量,筑牢粮食生产根基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作为传统农业大市,铁岭市委、市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重视,从守护耕地面积做起,稳妥推进黑土地保护、有机肥还田、保护性耕作“三大工程”,有效提升耕地质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落实保护性耕作170万亩、高标准农田90万亩以上,建设昌图百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和特色种子(苗)生产基地,稳定百亿斤粮食产能。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关键。2020年,铁岭市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59.08万亩,项目总投资7.59亿元,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45万亩。今年,铁岭市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全市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104.68万亩,占全省计划371万亩的28.2%,年度建设规模在全省14个市排名第一,创历史最高,项目总投资将达到14.17亿元。
开展保护性耕作,平均秸秆还田量达到50%以上,既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2011年以来,铁岭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1000万亩,建成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县级应用基地8块,乡级应用基地17块。今年,全市计划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70万亩,目前,任务已经分解到各县(市)区、乡镇、村(屯)、地块,落实到具体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实施主体。
大力实施有机肥还田。通过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促进有机肥还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地力。
推技术 上新品,科学种田保增产
不仅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在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做好春耕备耕的同时,铁岭市还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以及“科学种田”的创新模式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咱合作社种植沈稻11,要少用氮肥,这样水稻才能优质高产。”5月14日,铁岭县新台子镇西三家子村万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插秧现场,省农科院土肥所陈丛斌等专家在指导耕作。
“合作社每年流转上万亩水田,有了这些专家指导,不仅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还能引进最优质的水稻品种。”合作社副理事长贾玉尧告诉记者。今年,在省农科院的支持下,合作社引进了沈稻11、稻花香、月光等优质品种,目前正在大面积播种。
围绕粮食生产,铁岭狠抓农业科技推广与装备创新。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为科研院所搭建科研示范平台,确保每年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都在20个以上。
在农业科技推广上,铁岭市还通过组织实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推广应用耕作技术模式面积100万亩以上,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保证。通过开展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并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1个。
在装备创新上,铁岭市积极推动农机老旧机型更新换代。目前,全市农机保有量达到8.46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247万千瓦,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能力超过1000万亩。
防灾害 减农药,绿色发展稳民心
确保粮食生产成果丰硕,铁岭积极应对市场形势变化和极端天气条件,以强农惠农政策为抓手,着力谋划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抗灾措施,大力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近年来,铁岭市大力推行适时早播,以“一早躲多灾”的方式,有效抵御春旱、伏旱和早霜,促进全年粮食丰产丰收。与此同时,还通过与气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的合作,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针对特定灾害进行预警,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指导和鼓励农民科学施用化肥,推广施肥新技术和高效新型肥料,推进畜禽粪污利用和秸秆还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合理施肥、科学用肥。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促进有机物资源多层次利用,科学减少化肥使用量。
坚持应急防治与常规防控相结合、统防统治与农药减量增效相结合的原则,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玉米螟,性诱剂诱杀,杀虫灯诱杀,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等化学农药替代技术。
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者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及时发放补贴资金,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全面提高规模适度经营生产水平。通过大型农民合作社的农机保有量、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能力、绿色统防统治能力带动粮食生产能力提高。通过家庭农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托管服务,解决因土地流转不充分,经营主体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调动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
据铁岭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铁岭市墒情适宜、农民种粮积极性高、农资市场稳定有序,目前,全市的大田播种已经结束,水稻插秧已全面铺开,高质量的春耕为全年的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