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张健)所谓预制菜,简而言之就是对食品原料预先进行加工,并妥善包装保存,消费者购买后经过简单烹饪,即可食用的菜品。近年来,疫情和“宅经济”拉动了预制菜消费场景从餐厅向家庭拓展。预制菜的流行,一方面源自餐饮等相关行业寻求商业模式创新、推进餐饮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迎合并满足了消费者居家就餐、方便快捷等日常需求。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预制菜行业大致可分为生产企业和中央厨房两种业态。根据《2020—2026年半成品菜行业市场调查与前景预测报告》,目前半成品菜生产企业众多、竞争较为激烈,集中度低,规模化企业较少。艾媒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这一数字在两年后将超过5000亿元。安信证券研报数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6000亿左右,国海证券远期预测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万亿元。虽然半成品菜行业市场空间大,但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价格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空间下降。因而企业需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用以区别于同类竞品,从激烈的价格竞争中突围,建立起自身优势、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消费者信赖度。
市场管盈亏,安全管存续。尽管预制菜已成为时下热门行业,吸引了不少品牌发力强推,甚至招徕大量资本入局,但“热门”并不等于“零门槛”。预制菜品不论市场形态如何,其本质终究是食品,要遵循食品安全的标准规范与监督管理,要形成行业准入标准,包括设置品牌规模壁垒、食品质量及安全壁垒、研发及创新壁垒,甚至对于创始人、主要负责人以及品牌代言人都要设置信用壁垒等,以此减少食品安全风险,打牢行业发展基础。
预制菜风险防控,宜疏堵结合引导发展。预制菜行业监管不是某一个部门的单一责任,而是社会共治范畴,需要监管部门、有关协会学会、媒体、互联网平台以及消费者等多方面、多层次地共同监督治理。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公开通报、风险评估、数据监管、执法检查等手段履行职责;预制菜食品经营企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经营,强化主体责任,加大自我约束力度;学会协会既要强调行业自律也要研究制定必要标准,引导行业有序成长;媒体和专家学者要做好监管部门、行业企业、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和传声筒,在及时发布信息的同时做到科学普及,帮助预制菜食品安全闭环可持续发展;消费者也要理性消费,发现问题及时合法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倒逼行业企业将食品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
总之,预制菜行业发展与社会共治水平息息相关。各方参与者有必要与时俱进,创新科学高效的监管方式,在保障人民群众“舌尖安全”的同时,给相关企业提供良好有序的发展空间,促进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