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密云,智能温室每平方米每年可采收30公斤番茄,用科技引领都市农业“高精尖”的发展方向。在山东阳信,“一头牛”产业总产值达到526亿元,牵动上下游形成全产业链条。在山西隰县,“一颗梨”品牌价值达到87亿元,梨果产业年人均产值实现22.6万元……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纪录在不断刷新着。
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政策扶持,加强指导服务,健全管理机制,累计安排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31亿元,支持创建了2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各地建设了5000多个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近日,在支持创建的基础上,两部门认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等43个产业园为第四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产业园认定总数达到130家。这些产业园着力探索推进机制,推动要素集聚,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经营主体,推进三产融合,坚持联农带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
资源集聚,筑成乡村产业高地
科技、资本、信息、人才等资源,是农业现代化的必备要素。
几年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坚持集聚建园,统筹资源、协同发力,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各地立足发展实际,出台政策、创新机制,吸引资源要素向产业园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乡村产业高地。
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河北省平泉市产业园,依托中国农科院重点建设了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国家食用菌菌种创新基地,建成年产100万袋优质菌种生产线。“我们还通过建设河北省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技术创新中心、食用菌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食用菌创新驿站,把产业园打造成集聚人才和技术推广的前沿阵地,香菇液体菌种的创新高地。”园区服务中心主任袁德华说。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产业园建成20万平方米仓储物流集散基地,吸引52家金柚加工企业入驻,新增21条分级加工生产线、3个商品化处理平台和1个柚苷提取中试平台,构建了初加工、精深加工、柚果综合利用相配套的金柚加工体系,形成了柚果产业大集群。
位于鸭绿江口的辽宁省东港市产业园建立了草莓产业链综合大数据平台。东港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衣晓伟表示,种苗工厂、种植基地气象环境和土壤探测、病害监测、物流跟踪、销售数据等众多信息的汇聚,成为草莓品种培优、品质把控、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为推动产业园资本集聚,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推动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园区贷”,会同工商银行举办“兴农撮合”活动。广东、河南、四川等10多个省份设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基金。吉林省东辽县产业园组建蛋鸡、玉米产业发展担保基金,按照1∶5比例撬动金融资本投向园区项目建设。
在人才引入方面,各地搭建产业研究院、食品研发中心、产业联盟、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使产业园成为汇聚科技领军、返乡创业、农技推广、本土经营人才的重要载体。
各产业园还通过政策措施,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招商力度,推动企业集群发展。如山西省隰县产业园、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产业园推出农业“标准地”“点状供地”等政策,破解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瓶颈制约。
延伸链条,树起融合发展标杆
几年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支持产业园聚焦主导产业,以一二三产融合为路径,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产业园平均产值达到78亿元,已培育东坡泡菜、正阳花生、五常大米等30个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产值超百亿的产业园。
蔬菜种植面积比创建初期增长21.7%,总产量增加25.8%,而总产值则提升了41.5%。在“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营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作用下,山东省庆云县产业园不仅实现了蔬菜亩产量的提升,而且实现了亩均产值的大飞跃。
广东省普宁市产业园在青梅种植的基础上,引进16套全球领先的青梅加工生产线,建设了全国最大的青梅产品加工示范区,形成了青梅加工集群,青梅制品年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产业园以优质肉牛和优势玉米为主导产业,去年园区6万亩免耕玉米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丰收增产。博乐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马玉龙说:“通过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示范基地建设,为大垄双行少耕抗倒伏玉米超高产栽培等技术推广创造了条件,进而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建立了保障。”
立足优质小麦种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南省延津县通过产业园建设,2020年曾刷新冬小麦全国单产纪录。“获批创建以来,我们依托‘中国第一麦’优势资源,通过扩面积、建良田、推技术、优模式,推进全产业链升级发展,在传统农业区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延津县委书记李泽宙说。
种业是农业生产的起点,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广东省新兴县产业园首创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和低深度测序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自主设计出针对商业群体的基因芯片,实现育种早期选择,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北京市平谷区产业园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自主培育的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江苏省泰兴市生猪产业园自主选育了本土苏紫猪。
联农带农,实现产业增值共享
带动农民增收是推动产业园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政策引领、政府推动下,各产业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把二三产业和就业岗位尽量留在农村,让农民更多分享到产业链增值收益。
山西省隰县产业园设立“种子基金”,先期植入500万元,以股权合作形式撬动3家企业分别与3个村合作共同建设梨果分拣包装、冷链仓储等项目。“我们的目的是要让集体经济薄弱的农村提高增收带动能力。在先试的基础上,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种子基金的规模和覆盖面。”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冯海清说。
河北省平泉市产业园探索出“折股量化试点”保底收益、领养领种、“入股+分红”保底等多种联农模式。其中“折股量化试点”模式将奖补资金通过政府平台公司投入到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平台公司获得固定分红后再分配给试点村民,目前可为700余农户提供保底收益。
在把肉牛做成富民强县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山东省阳信县产业园让联农带农的脚步跨出省外,创新了“一牛带三地”“赊母返犊、北繁南育”“回汉合作养牛”等模式。其中“一牛带三地”累计运销青海藏系羊72万余只、藏牦牛1万余头,同时带动了内蒙古科右中旗200家合作社和1万余养殖户发展肉牛养殖。
广东省翁源县产业园通过兰花“三统一回收”模式带动5670户。湖北省随县产业园以“合作社+村集体+村干部+农户”标准生产模式,带动2000个农户享受到产业链拓展延伸红利。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产业园创新推出“贷牛(羊)还牛(羊)”模式,累计带动5.3万户贫困户饲养牛羊并受益……
据统计,2021年200个国家产业园近70%的农户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以上。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将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继续强协调、强政策、强指导、优服务,建设一批优势特色明显、产业链条健全、联农带农紧密的产业园,带动各地提升产业园建设水平,推动农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打造农业高质高效引领区,示范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常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