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搞不赢!”12月4日,挂掉又一通企业“讨”猪电话,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养猪研究所所长吕学斌坦言,自己的明星新品种“川乡黑猪”火得让他有点招架不住。
就在一天前,农业农村部官网公布最新一批通过国家审定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畜禽遗传资源,“川乡黑猪”榜上有名。这个兼具外种猪和本土藏猪血缘、生长性能高、肉质风味佳的“混血儿”,填补了我国无自主知识产权父本新品种的空白,在我国生猪新品种培育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川猪安天下。四川是全国生猪生产消费第一大省,但近年来生猪种源严重依赖进口,90%的生猪为外种猪后代。种猪是生猪产业的“芯片”,近年来,我省通过培育“天府肉猪”“川藏黑猪”配套系,闯出了一条川猪振“芯”路。
14年研发选育
从洋种猪中杀出重围,四川本土猪新品种家族在壮大
古蔺县养猪企业负责人杨国勋快人一步,早在2018年“川乡黑猪”中试时,就与省畜科院合作,用“川乡黑猪”和地方“丫杈猪”杂交生产商品猪。“我们养黑猪10多年了,过去用引进的杜洛克猪和丫杈猪杂交,但后代毛色不纯,影响销售。”杨国勋说,使用“川乡黑猪”后,后代基本都是黑毛,生长周期缩短至150天左右,肉质更好。
改良本土猪性能,解决后代毛色不纯的问题,正是“川乡黑猪”的选育核心。而这条路,走了几十年。“早期育种就是利用外种猪杂交,加快生长速度、提高饲料报酬和瘦肉率。”吕学斌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缺粮少肉,本土猪生产性能低、养殖周期长、瘦肉少,逐渐被生长效率更高的外种猪淘汰。四川猪种资源丰富,拥有内江猪、成华猪、雅南猪、凉山猪、丫杈猪、青峪猪、藏猪等7个独特地方猪种,皮厚肉香。但外种猪占领市场后,本土猪“命运堪忧”。
如何把本土猪种利用起来?吕学斌在日本受到启发。1996年,他在日本国家家畜育种中心做访问学者时发现,当地有一种鹿儿岛黑猪,与神户牛肉齐名。“这是一种用本土黑猪与英国巴克夏猪混种改良后的新品种。”吕学斌说,肉质非常好,价格贵一倍以上,但很受欢迎。
回国后,他就提出,要选育本土新品种,既保持地方猪的优良肉质和口感风味,又大幅提高它的生产效率和瘦肉率,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如果不搞优质猪选育,10年后,就很难再吃到儿时的味道了。”吕学斌说。最难的是找到优异的育种素材。“藏猪是我的一个秘密武器。”吕学斌说,“别看藏猪体型小、生长慢,但它的肌内脂肪含量比外种猪高5-10倍,肌纤维最细,因此它的肉质特别优异,口感鲜嫩。”2001年,吕学斌就带领团队开始了品种选育工作。2002年,他还专门派人到甘孜州稻城县,骑马进山寻找纯种藏猪。
一干就是14年。2014年,我国首个优质风味猪配套系——“川藏黑猪”通过国家审定,这个品种聚合了梅山猪、藏猪、巴克夏猪血缘,具有抗病力强、生产效率高、瘦肉率高、繁殖性能强等特点。2015年“川藏黑猪配套系培育及应用”科技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还有问题未能解决。“川藏黑猪”在商品猪生产时作为母本(种母猪)使用,父本(种公猪)多采用外种猪,无论是哪种黑猪与外种猪杂交,后代都存在毛色分离的问题。“这些花毛、黄毛猪,售价比白猪还低。”吕学斌说,只有选育出优质高效的黑猪父本品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
“川乡黑猪”应运而生。该品种利用藏猪和杜洛克猪作为育种素材,历时12年育成,被毛全黑、生长效率高、肉质优良,瘦肉率达63.5%,完全可以代替外种猪作终端父本。四川本土猪新品种家族还在壮大。“我们选育的‘天府黑猪’有望明年通过国家审定。”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李学伟介绍,该品种属母本品种,利用成华猪与巴克夏猪杂交选育而成,大幅提高了成华猪的产仔数和生长速度,“父本母本新品种都有了,未来完全可以用我们自己的猪种生产优质猪肉了。”
1000万元转让费
耗时两年物色买家,新品种实现成果转化
从绵阳江油下高速,道路一侧的“中国黑猪第一县”广告标语引人注目,底气正来自于“川藏黑猪”。
距离江油市区40余公里的厚坝镇,1万头“川藏黑猪”扩繁场今年刚建成投产。“未来我们在江油的‘川藏黑猪’能繁母猪将达2万头,年产仔可达50万头。”铁骑力士集团事业发展部项目经理李颖介绍。早在2018年7月,铁骑力士就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手中买断了“川藏黑猪”知识产权,品种转让费高达1000万元,在全国同行业中也属少见。同年9月,铁骑力士又与江油市政府签约,建设“川藏黑猪”全产业链绿色发展项目。
“好品种只有通过成果转化、推向市场,才能实现价值。”吕学斌说。2014年,吕学斌就拿到了“川藏黑猪”的品种审定证书,但物色买家,足足花了两年之久。“害怕自己辛苦养大的‘女儿’错嫁了人。”吕学斌坦言,省内外多家公司抛出橄榄枝,甚至开出两千多万元的高价,但最后,综合企业实力、发展目标等因素,他们决定把本土品种留在省内,选择了铁骑力士。
不过,企业拿到品种后,在通向市场的道路上却遇到难关。“2018年非洲猪瘟来袭,最要紧的事就是保种。”铁骑力士集团执行总裁李全说,他们在江油市武都镇建设了600头“川藏黑猪”核心育种场,层层防疫,确保原种猪(曾祖代)的安全。没有着急推广,还在于需要建立配套繁殖体系。市民食用的商品代生猪,需经历曾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繁殖过程。“这其中有大量工作,这几年我们一直在不断选育‘川藏黑猪’,让后代的性能更好。”铁骑力士集团技术研发总监、猪业事业部副总裁何健说,此外,还需要配套的饲养技术,才能将猪种的遗传潜力发挥出来。
由于此前缺乏黑猪养殖和推广经验,企业专门花了两年时间到吉林、浙江等地的黑猪养殖企业取经。李全介绍,公司已针对“川藏黑猪”建立了统一的圈舍、饲养和营养标准,并与农户合作推广代养模式,进行“川藏黑猪"规模化生产。
在商品猪面世之前,要经过漫长的育种和繁殖周期,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这需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李学伟说,一直以来财政投入太少,一年只有几十万元的育种经费。生猪育种周期长、投入大,一个新品种至少耗时七八年,每年要维持1000头母猪的养殖量,几年下来光养殖成本都要上千万元。因此,需要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这些年,他们与企业联合育种,由企业承担育种费用,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服务,品种审定后,直接归属企业,由企业开发推广。“天府肉猪”“天府黑猪”正是这种模式的成果。
12亿元市场价值
优质风味猪何时成为百姓餐桌“主角”
12月1日,江油市东大街农贸市场,刚开张5天的“黑味美”猪肉门店生意火爆。这是铁骑力士在江油开出的第一家“川藏黑猪”猪肉销售门店。“喜欢吃黑猪肉的人越来越多,光这家菜市场就有4家黑猪肉店铺。”铁骑力士江油片区销售经理胡程介绍,猪肉定价在每公斤60-80元,比一般猪肉价格高出20%以上。
今年夏季猪价走跌,但黑猪市场依然坚挺。“‘川藏黑猪’已进入商品化规模养殖阶段,这两年黑猪肉的价格波动不大,预计今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同比增长30%左右。”铁骑力士控股公司——四川古川藏优食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音松介绍,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黑猪第一品牌”,目前已在绵阳、成都、重庆等地开出200家门店,产品入驻了多家大型超市。
据统计,国人每年猪肉消费量为禽肉的2.5倍、牛肉的11.4倍。四川人均猪肉消费量达38.9公斤,居全国第一。“川人餐桌上约八成肉是猪肉。”赵音松说。以黑猪肉为代表的优质风味猪成为新卖点。省外的精气神、壹号土猪、湖南湘村高科等企业近年也纷纷抢占高端市场,有的一斤上百元。长期养殖外种猪的大型猪企也开始试水。“我们前段时间拿到了一些‘川乡黑猪’的精液,准备改进外种商品猪的肉质性能,现在猪宝宝已经在母猪肚子里了,最快明年就能上市1000头。”四川万家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本林说。
“生猪业很难再以量取胜,用优质风味黑猪代替部分低水平、同质化的外种猪产能,有助于擦亮川猪金字招牌。”吕学斌认为,到2025年,全国优质风味黑猪市场有望占30%,年出栏肉猪以6亿头计,如果生产优质风味猪则需“川乡黑猪”种公猪8万头,一头种公猪按1.5万元计算,则有12亿元的产值。此外,商品猪肉质性能得到改良,还会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占领市场,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一是定价,二是统一标准。“猪肉不是奢侈品,价格不能太高。”吕学斌说。
还有政策支持。2020年我省已出台《川猪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提出打造一批“川字号”特色生猪品种品牌,大力发展特色风味猪产业,把四川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特色风味猪生产基地、全国“回锅肉”优质肉品原料供应基地,到2022年,特色风味猪年出栏量达到1000万头。多个四川特色风味猪品牌正在打响:川藏黑猪“黑味美”、丫杈猪“蔺乡丫杈”、成华猪“嘉林黑猪”、雅南猪“微牧”……刚拿到审定证书的吕学斌则决定再等一等,“‘川乡黑猪’还有提升空间,我打算再选育两年,进一步提高生产性能,再推向市场。”(史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