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外 儿童的食育同样不容忽视

2020-05-16 10:37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编辑:新闻中心
摘要:从教育学视角看,要培养好的饮食习惯,需要重视儿童的“食育”。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更有必要将“食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起来,培养具有高度生命意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时代新人。

  

从教育学视角看,要培养好的饮食习惯,需要重视儿童的“食育”。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更有必要将“食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起来,培养具有高度生命意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时代新人。

加强儿童“食育”需要树立躬身力行的食育具身学习新样式,做到“以食健体”。

作为认知科学新发展的具身学习理论指出,具身学习不同于以抽象思维和推理验证为特征的离身学习,而是基于身体,具有实践性、活动性等特征,它将“身体”置于认知实践的中心地位,强调认知是通过身心合一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形成的,尤其重视体验是一种在亲身经历和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独特感受。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家庭生活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对很多爱子心切的父母来说,孩子饭桌上缺的已不是丰富的菜肴,而是营养知识。这里说的营养知识并不单单指关于食物各项营养指标的知识,而是食物与环境,食物与心灵共建共育的具身认知的知识。只有将这样的营养知识深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和感受,甚至矛盾中,深入到儿童的饮食文化情感、意志和理念中,才有可能形成和实现儿童健全知识和素养的饮食生活。

加强和改进中国儿童“食育”教育制度需要珍视并继承我国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同时致力于实现与世界众多民族优秀饮食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借鉴,做到“以食启智”。

中国古代的先贤圣人,早已有对饮食文化的了解与研究。食物并非外在于人身体的元素,尊重食物并实现身体与食物中各种元素的完美融合才能真正将自然智慧吸纳到人类智慧之中。

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精髓,这种文化精髓又渗透在了各个民族的性情素养之中。了解并继承我国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我们国家的真实文化和民族性格;交流与借鉴不同国家的优秀饮食文化传统,有利于让我们真正走入饮食文化的境界中,品味食物的真滋味,实现滋养性情的高尚目标。

加强和改进中国儿童“食育”教育制度需要以保障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健康与文明生活为基本目标,形成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和美饮食文化理念,做到“以食育德”和“以食立美”。

尽管中国有流传千年至今长盛不衰的饮食文化传统,但是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却缺乏“食育”的独特眼光,重“食”轻“智”、重“味”轻“体”、重“用”轻“劳”、重“取”轻“德”。

我们很少去探讨“食育”与人类可持续健康与文明生活的内在关联。基于“食育”融入“五育”及全面育人的根本目标,我们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多个途径切入。

加强和改进中国儿童“食育”教育制度需要放宽视野、博采众长,借鉴其他国家优秀制度理念和制度实现路径,同时坚定中国自信,不盲目改革和不盲从改革,做到“以食促劳”。

“食育”教育往往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小习惯中。去年印象最为深刻的“食育”活动,就是从上海开始,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广泛流传和付诸实践的垃圾分类教育。当人们在学习垃圾分类方法和具体内容时,尤其是学习湿垃圾、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具体分类时,会意识到原来有机食物与其他垃圾需要分开处理。这种意识会加强我们对食物本身的关注,促进人们反思家庭食物清单和食物使用情况是否合理,进而加强保护环境和做好垃圾处理的观念。

要加强和改进“食育”教育制度,首先很有必要借鉴他国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同时我们又必须从中国本身独特的视阈出发,融合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理念,来解决中国现实社会中的普遍问题。

总之,生活无处不教育,教育无处不生活。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反思和倡导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但真正落实到“食育”教育制度改革的实践层面上的努力却仍然还需要加强。因此,走向五育融合的“食育”教育制度改革可谓任重而道远,但又需要每个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以身作则,自觉加强饮食文化素养,投入到“食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宁本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热门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