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油菜专家杜才富,还是毕节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的专家张习本,或是把猕猴桃果变成“金蛋蛋”的贵州科学院猕猴桃专家李苇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员。他们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倾情服务“三农”,为推动我省农业发展贡献智力支持。
早在2003年,我省就开始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实施“百千万”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计划等。2016年,省科技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不断强化科技特派员工作,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中的作用,成功组织和参与实施了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才专项计划、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等活动,推进我省科技特派员队伍的发展和服务脱贫攻坚。2019年11月28日,省科技厅发出《科技支撑农村产业革命“三个‘1+1’”试点方案》,围绕我省农村产业革命中的科技需求,在16个深度贫困县中开展试点,以年薪制面向全国选聘480名专职科技特派员。
据统计,5年来,全省共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2万余人次,服务各地广大企业(合作社)或农户,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革命做好技术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支撑。
提高食用油营养价值
1995年,在原所长侯国佐研究员的带领下,贵州油菜研究所书记杜才富和同事们不断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经过数年的探索创新试验,全国首批“双低”杂交油菜品种“油研七号”诞生了。“双低”即菜油中芥酸含量低、菜饼中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低,而油酸含量高达60%以上。因此“双低菜籽油”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
怀着科研成果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为提高群众食用油营养价值,占领更多市场的想法,杜才富带领团队走遍了长江流域及相邻的13个省区,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在更多的地区推广耕种。
从“推销员”开始,杜才富团队到长江流域各地的每一家种子公司、农技推广站去推广“油研七号”,其中一家浙江的合作社就同意其推广合作。当第一批“油研七号”试种后,这家合作社却反悔了,并没有给其试种植的相关数据。“这批种子就相当于白给他们做了嫁衣。”杜才富说,这样的情况在后续还发生过几次,这也跟贵州当时各种激励科研人才创业创新的制度没有建立健全是有关系的。2015年经贵州省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实施《关于贵州省科学院、贵州省农科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推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八条措施》,之后的创新之路,我们是越走越顺。
团队专家高级兽医师张习本、高级畜牧师李未博研究黄羽土鸡育种
在科技人汗水浇灌下,先后育成审定全国首批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全国第一个通过长江上中下游同步审定的三高两低黄籽杂交油菜品种“油研10号”,首次利用亚基因组理论育成了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品种油研50,育成审定优质杂交油菜品种57个,其中国审品种达20个,特别是一大批高油分黄籽双低杂交油菜品种的育成审定,标志着该所优质杂交油菜育种及推广应用在全国居前列。油菜所杂交油菜新品种从开始在全国各地开花,时至今日“油研”优质油菜品种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3亿亩,创社会效益超过130亿元,共建了中国油菜从非优质到优质、从常规品种到杂交品种发展。
建成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基地
2019年10月21日,张习本作为贵州省的科技特派员代表到北京参加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大会并受通报表扬。早在2008年初,作为贵州科技人才下乡扶贫第一批科技人员,张习本来到纳雍县沙包乡双山村开展科技帮扶。进驻该村后,张习本通过考察调研发现,沙包乡双山村的农户基本都有着家畜养殖基础,家畜育养并没有很大问题,问题出在当地农户选种不适合当地的养殖环境。据此,他决定以该村为试点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贫困山区猪鸡鹅优质高效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同时实施毕节市科技计划——可乐猪新品系选育,用新品种取代该村的现有养殖品种,建立双山“可乐猪、乌蒙乌骨鸡养殖→微生物发酵处理粪便→经果林牧草种植”适度规模生态种养结合模式。
2016年,张习本到化作乡化作村创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为纳雍县发展土鸡产业助脱贫提供技术指导,帮助纳雍建立土鸡原种场。曾经的荒坡,现在变成了占地200亩、年存栏13.5万羽种鸡、年生产鸡苗1500万羽的土鸡原种场。在此基础上,张习本带领团队开展了乌蒙土鸡适度规模生态放养模式研究,建立不同生态条件下养殖模型5个(虫草养鸡、围栏养鸡、山地养鸡、林下养鸡、大棚养鸡);制定了多个地方标准和养殖技术规程;构建了12个产业工程技术体系;为良种繁育、饲料生产加工、疫病防治、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和品牌构建等环节提供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制定了纳雍县生态家禽定点屠宰规划;指导建设了年屠宰3000万羽的加工厂;推行“规模饲养、定点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制度;推动纳雍土鸡屠宰加工和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除了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张习本还不遗余力地帮助纳雍争取产业扶贫资金支持,纳雍县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依托土鸡原种场、26个育雏半育成场、88个土鸡生态放养场,仅2018年就出栏商品鸡183万羽,优质生态蛋820吨,合计向1978户贫困户7514贫困人口分红112万元。
升级猕猴桃种植技术
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猕猴桃团队领衔人李苇洁研究员刚到水城县米箩镇时,这里的猕猴桃种植规模小而分散,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农户对猕猴桃的种植技术认知不够。为了帮助村民们接受土地流转和基地务工双收入的思路,李苇洁在土地流转政策的宣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在米箩镇驻村的时间长了,李苇洁对这片面朝大山、春旱严重、雨热同季的土地有了更深认识。眼看着猕猴桃就要结果了,再不灌溉就会全部干涸死去,心急如焚的李苇洁软磨硬泡,最终向村民“妥协”:帮助村民先修一个大水池,优先保证村民饮用水的前提下,再为猕猴桃基地解决灌溉水源。
后来,李苇洁向有关部门申请了项目资金,还为村民换了输水管,村民们用水无忧,猕猴桃基地用水无虞。该基地现已成为六盘水市猕猴桃产业技术培训的实训基地和猕猴桃科技研发的平台。基地先后引进了国内外猕猴桃优良品种40个,收集保存贵州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100余份,重点开展猕猴桃提质增效技术研发、示范培训及猕猴桃种质资源创新利用。
李苇洁团队还研发了“喀斯特山区猕猴桃高效定植技术”,解决了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猕猴桃定植成活率低,前期生长不良,挂果晚等问题,为企业和农户减少了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该技术推广应用面积5万亩以上,已经辐射到全省猕猴桃种植基地,共计服务企业及合作社20余家,培训农户2000余人次。2018年主产区水城县的产量6000吨,总产值达1.2亿元以上。2019年产果超过1.26万吨,产值3.78亿元。“我是一个农业专家,在帮助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接地气,尽心做好科技服务,把新技术传授给农户,让他们脱贫致富,真正受益。”李苇洁说。(段超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