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检测

血清学检测低估了野猪PRV感染风险

2019-05-06 10:01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编辑:郭宗帅
  
在美国,野猪是最常见的外来侵入性野生动物之一,自16世纪初由欧洲首次引入以来,其生存的范围和密度逐步加大,对当地生态系统和畜牧业构成了严重的疾病威胁。正在进行的国家血清学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关地理流行病学的有用信息,但需要更多的信息来了解野猪对本地野生动物和商品性物种所构成的实际风险。

野猪携带并传播超过65种疾病,包括伪狂犬病在内。伪狂犬病病毒(PRV)通常在成年猪中引起轻微症状,但在未断奶仔猪中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野猪一旦感染了该病毒,就会终身携带。该病毒可能对野猪致命,并导致全球养猪业蒙受经济损失。美国国家监测工作使用血清学检测野猪群中的PRV特异性抗体,但PRV抗体不是野猪之间病原体传播的直接指标。

2004年,美国商品猪群中PRV得到净化,但野猪的扩大以及过渡畜群的持续维持(即小型养殖场或混合野生和商品猪群的户外养猪场)将增加PRV重新进入商品猪中的风险。

佛罗里达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人员,检测了来自佛罗里达州野猪群四种组织类型中的PRV抗体和DNA。研究人员在2014年~2016年间对39个地点的551只野猪采集了血液、鼻腔、口腔和生殖器拭子。在检测是否产生PRV抗体的个体中,436只野生猪中有224只(51%)是抗体阳性,而549只野生猪中38只(7%)检测病毒散发显示的是PRV的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阳性。在所有采集的样本类型中检测到PRVDNA,表明病毒可直接(口鼻或性病)传播,也可能间接(通过胴体、被食用等途径)传播和感染易感动物。212个血清阴性野生猪中有14个是qPCR测试阳性,表明在血清学测定中有7%的假阴性。研究结果表明,血清学测定可能会低估野猪对其他物种造成的实际PRV感染风险。

研究人员做了PRV在美国,特别是佛罗里达州的野猪群中流行率的报告。佛罗里达野猪数量在50万~100万只之间,研究结果表明,35000只~70000只野猪可能通过血液、鼻腔、口腔或生殖器途径传播PRV。这些发现对野生动物保护和畜牧业有重要影响。

研究人员在收集的所有组织类型中检测到PRVDNA,表明种内和种间病原体传播有不同途径。尽管PRV遗传物质的检测不一定能反映病原体的活力,但研究人员认为PRVDNA检测是病毒的可靠指标。

已有研究人员检测到多达70%的PRV感染个体组织中的病毒粒子和病毒DNA。实际上,对于多种疱疹病毒,已经有研究表明对外周组织中病毒DNA的检测是病毒传播的准确反映。

已有研究证明,伪狂犬病病毒能在野外环境中生存1周~2周,这将增加以野猪尸体为食的野生动物感染PRV的机率。

也有研究表明,口鼻途径是PRV直接传播的重要途径,研究人员也证实这些途径会造成病毒传播。群居可能会增加雌性和后代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口鼻传播病毒。野猪和家猪之间口鼻接触是再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生殖感染途径是野猪之间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一夫多妻”和混杂的交配行为增加了野猪群体中PRV的传播机率,并可能导致流行范围的迅速增加。这种增长模式对畜牧业具有直接影响,因为在高流行地区存在过渡畜群,饲养者将野猪引入饲养猪群(即过渡猪群),增加了将PRV引入商品猪群的机率。从血清学和qPCR测试中获得的数据中,也表明了血清学检测的局限,需要准确检测受感染的动物来评估病毒的传播动力学。

研究人员发现有7%的野猪感染PRV病毒,但血清学呈阴性,这表明单独检测PRV特异性抗体并不能准确检测出受感染的个体。来自血清学检测的假阴性可能对猪肉生产者产生严重影响,因为其可能依赖血清学检测来了解出售或运输的猪只状况。血清学数据中7%的假阴性超过了ELISA的敏感性阈值,多种因素可能导致血清学中的假阴性模式。原发感染后,抗体的产生和循环有所延迟,血清学假阴性的检测也可以通过免疫抑制然后再激活病毒来解释。潜伏感染动物中疱疹病毒的反应与应激相关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宿主免疫反应抑制,通过口鼻和生殖途径引发PRV传播。影响血清学假阴性的其他因素可能与病毒致病性有关。来自野猪的PRV毒株被认为比家猪的PRV毒株致病性弱。没有发现年龄或性别对野猪中病毒传播的显著影响。

单独的血清学可能低估了野猪的实际感染风险,因此也低估了病原体传播到其他物种的可能性。由于病原体可能通过多种特定途径(血液、鼻腔、鼻腔、生殖途径)传播,因此对不同类型组织的分析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野猪的PRV感染状况,并能更彻底评估易感宿主的风险,包括商品猪群以及其他野生动物。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