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提价,我们挺纠结的。”某食品饮料企业负责人日前对记者坦言,“虽然成本上涨压力持续增大,但我们今年销量本来就不好,所以担心提价会进一步影响销量。开了几次会讨论要不要提价、提多少合适,但一直举棋不定。”
10月以来,部分食品饮料上市公司在成本压力下上调产品价格。记者近日调研发现,消费市场逐渐恢复,但终端需求尚未转旺,多数公司对产品提价“欲说还休”。不少公司对于是否提价犹豫不决,已提价的提价幅度也远小于成本上涨的幅度。如何在“价”和“量”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摆在这些公司面前的一次大考。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原材料成本上涨
“我们的主要原料青菜头价格从去年的每吨800元涨到今年的1100元至1200元。之前我们有一定库存,但三季度以来开始使用高价购买的青菜头。”涪陵榨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1月14日,涪陵榨菜宣布,基于成本上涨,公司上调部分产品出厂价。
“今年以来,食品饮料行业面临三大压力: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提升和制造费用增加。特别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促使下游企业不得不通过提价予以应对。”安井食品董秘梁晨对记者表示。
以调味品行业为例。调味品营销专业人士陈小龙告诉记者,“相较于今年年初,豆粕、大豆、味精、食盐等调味品的主要原材料价格都上涨。比如,豆粕价格上涨了36%。另外,包装材料等价格也上涨,企业盈利能力面临很大挑战。”
通常情况下,产品提价能够直接提升毛利率水平,修复盈利能力。平安证券指出,在调味品行业2017年的提价周期中,提价主要发生在第一季度,第四季度行业整体盈利复苏,主流调味品企业的毛利率均值同比上涨4.32个百分点。
不过,记者调研发现,虽然提价能够提振盈利能力,但很多上市公司对于是否提价非常谨慎。味知香董秘谢林华告诉记者,“我们的产品提价幅度低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后期是否继续提价会视具体情况而定。”
提价慎之又慎
“提价成功与否,最终要看需求能否支撑。”东兴证券食品饮料行业首席分析师孟斯硕指出,“价格终究由供需决定。如果需求比较疲软,提价不但不会提升业绩,反而会影响销量,丢失市场份额。所以,提价是一把‘双刃剑’,企业需谨慎制定提价策略。”
谢林华坦言:“经过多年的探索,公司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定价体系,产品供应价格的设定通常会考虑生产成本、目标利润率、市场行情等因素。这次我们的产品提价幅度低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是因为充分考虑了终端的接受程度。”
平安证券研究发现,产品提价对于业绩的影响并非立竿见影,一般需要大约1年的时间才能体现,业绩改善的程度最终取决于成本端和需求端的情况。
陈小龙根据他对调味品行业的观察,对提价能够推动企业盈利复苏持谨慎态度。他指出,今年以来,占调味品需求60%的餐饮渠道恢复较慢,占比30%的家庭渠道也比较疲软,仅占比10%的食品加工渠道表现稳定。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企业对于提价要慎重考虑,否则不但不能带来业绩回升,反而可能积累经营风险。
多措并举消化成本压力
“今年以来,原奶价格上涨了不少,但过去几年我们在自建奶源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原奶价格上涨的压力。同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中高端产品占比,提升盈利能力,对应对成本上涨对业绩的冲击有很大帮助。”伊利股份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库存管理效率等手段,也是应对成本上涨的有效手段。谢林华告诉记者:“我们会根据生产经营状况适当进行原材料的储备,同时根据原材料市场价格的走势动态调整原材料库存,提高库存管理效率,以应对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仅靠提价单一手段消化成本压力不足取。陈小龙认为,品牌溢价高的企业能够将提价顺利传导出去,而一些企业则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原材料涨价10%,出厂价一般需提升8%才能覆盖成本上涨,而目前一线龙头的提价幅度多在3%至7%。中小企业成本本来就高,小幅提升一方面难以覆盖成本上涨,另一方面又因为没有品牌溢价能力,终端零售价格很难涨上去,这样一来经销商和分销商的压力就非常大。”陈小龙表示。
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首要任务则是“先活下来”。陈小龙建议,“这些企业要避免盲目扩张,节约现金流,一些非核心业务可以卖掉,把精力和资源聚焦到主业上。同时,与核心客户做好沟通,保证核心资源不流失。此外,进行差异化竞争,开拓大企业兼顾不到的领域。”(任明杰 高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