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便利蜂创始人庄辰超一条朋友圈截图备受关注,内容透露了便利蜂一条不成文的严格规定,“公司管理层每周周会必须吃便利蜂的盒饭”。换句话说,所有顾客吃到的便利蜂热菜,都是庄辰超和管理层集体试吃后才可上线售卖。
众所周知,日本小学食堂开饭前半小时,校长要提前试吃午餐,亲身检验食物,保障学生安全。便利蜂此举,无异于在中国公众的心中种下了一份信任的种子,原来“以身试吃”不只是一场艳羡的遥望,它正在中国的都市开花结果。
午餐的温度是“数字化”的温度
4月19日中午时分,上海张扬路一家便利蜂的热餐窗口,店员一边把饭盒递给客人,一边嘱咐:“当心烫手。”整整半个小时,这样的叮咛没有断过。这些热餐存放于温水保温柜中,维持恒定温度,这意味着,无论第一个客人,还是最后一个客人,都能拿到同样温度的饭菜。
成立两年以来,便利蜂以“新零售”领军者的身份早已为大众熟知,而说到其“数字化”运营,又多少有些神秘。其实,当你把那口温热的午饭送进口中,“数字化”所产生的触感已经发酵。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便利蜂做了大量前期工作。
首先,便利蜂的全套生产线购自日本,炒菜使用的蒸汽锅能够保证温度均匀,防止传统炒锅受热不均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其次,为确保加工好的食材安全配送至门店,便利蜂在其冷链物流车上安装了GPS和蓝牙温度计,可以在后台实时监控车内温度,发现异常会自动报警,食材也会被当即废弃或被门店拒收。
接着,食材配送至门店,店员按照生产计划在万能蒸烤箱中复热,避开微波炉加热冷热不均的缺陷。最后才是呈现在客人面前的一道道美食。更加苛刻的是,如果加工好的热餐4小时后仍未售出,便利蜂自主开发的鲜食PAD会自动报警,提示店员在摄像头下废弃。
鲜度PAD不仅监测热餐,还包含所有商品的详细信息。此前,国内便利店一直靠人工检查做商品的到期废弃,存在疏漏的可能性。而通过鲜度PAD这项创新,便利蜂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人工疏漏,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知道,很多日配商品从生产到销售只有一两天的时间,甚至有几个小时的,这个系统能精确到秒的实时计算,这在国内是领先的。
可见,“数字化”不是冷冰冰的表达,而是利用科技和创新令美食被更好地享用。便利蜂对美食的“数字化”掌握,还体现在菜品的更新换代上。所谓“以数据驱动美食”,他们建构了一个由荤素、口味、配料、价格带等因素组成的特殊“热餐矩阵”,每周都像隐形魔术棒一样,指挥着便利蜂的菜品上新。
而且每家门店的更新不尽相同,因为没有两家门店的数据是一模一样的,完全将消费行为数字化,方能及时发现消费趋势中的“苗头”和“火花”,做到“千店千面”,甚至“千时千面”。这比起门店的“数字化”来得更加彻底。
为何放弃网红产品?
便利蜂内部曾有过一场争论。出于对满足更多消费端需求的考量,便利蜂的商品部门曾尝试上架一些网红产品,以增加热度和销量,最后却被品管部门否决。究其原因,便是它们的质量管理无法达到便利蜂的要求。
一位鲜食工厂的员工说,原以为工厂执行的日式管理标准已经极度严格,没想到便利蜂投资后更加精益求精。从原料到成品都要录入系统,有摄像头全天候无死角监控,来自百胜的团队还会抽检成品的含糖量和含油量是否超标,让这位从业十多年的老员工也叹为观止。
深入考察了便利蜂的知名媒体人秦朔这样表示:“眼见为实。从安全、营养的角度,便利蜂的冷链鲜食肯定比人们在家中做饭更有保证。”
做一家可以带孩子吃的便利店
做干净卫生的食品,是便利蜂的初心。公司创始人庄辰超说,“投资进入便利店行业的初衷,是走在马路上吃的更安全一点”。因此,才将巨额资金投入建设高标准的鲜食工厂、智能物流和数字化门店,“做一家可以带孩子吃的便利店”。
4月18日,便利蜂与20个国内外著名品牌一起荣膺有食品界“奥斯卡”之称的“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便利店品牌,也是第一家仅成立两年便获此殊荣的公司。
当下,新零售风起云涌,面对如何帮助用户吃得更好这个终极问题。便利蜂选择严格准入,利用科技创新、数据驱动等手段,既坚守零售业本质,又能拥抱变化,一方面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如何打破传统零售的固有模式,为新零售开辟更多路径,是便利蜂将继续探索的又一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