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通过线上购买生鲜农产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新冠疫情下,食品冷链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生鲜电商获得井喷式增长,不少企业也纷纷开始跨界“卖菜”。
线上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者更加关注果蔬是否新鲜、包装有无破损,这也使得大家把更多目光集中在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冷链物流环节上。事实上,随着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冷链认知的逐步深入,冷链物流帮助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出田间地头,走向消费者的餐桌,链条两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此也有着不同的需求。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田头“最先一公里”要能“冷下来”
高耗损率是目前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一大痛点。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生产出来的“最先一公里”,产地预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田头市场是建在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市场所在村镇及周边村镇农产品流通的小型农产品产地市场,建立和完善田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预冷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烘干等商品化处理设施,有利于减少农产品采后损失,提高产品附加值。
常常需要进行远距离运输的新疆供应商对此感受深刻。“对我们来说田头预冷太重要了。”北京沙迪克商贸中心市场部经理王炎说,“比如葡萄,必须在田头的冷库经过一次打冷才能装车,直接装车会增加产品损耗,果子熟得也快,经不起长途运输。”
即便是主攻北京市场的京郊农产品供应商,在“最先一公里”也丝毫不敢大意。北京密农人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博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储存一些夏季产品以及冷冻肉类,公司也建了冷库,“像现在这个季节,贝贝南瓜如果不进库,就会爬上红蜘蛛,造成损耗。”
经营冷库储存大蒜的山东金乡诚谊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德顺在价格上的感受更为直接:“前阵子冷库蒜能卖到3.8元/斤,除去成本也有3.6元/斤,而普通鲜蒜的价格每斤只有1块多,有冷库和没冷库差很多。”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产品产地预冷保鲜率仅为30%,远低于欧美地区发达国家的80%,强化农产品产地预冷迫在眉睫。
“目前在新疆,田间地头的预冷设施还不是太完善。”王炎认为,相较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当地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体系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网络不完善,产地规模化、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少,在县、镇、村缺乏不同层级的冷链集散中心、分拨中心和冷链运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认为,这造成农产品损耗大且走出去困难重重。
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的强烈需求,农业农村部此前发布了《关于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以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贫困地区为重点,到2020年底在村镇支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推动完善一批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的田头市场,实现鲜活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能力提升,产后损失率下降。
产地到销地之路要能“恒温”
做好“最先一公里”仅仅是个开始,农产品在从产地到销地的过程中也仍然面临运输成本、损耗等考验。“过去农产品的流通是多层物流模式,带来的结果是高损耗率。”在近日举办的2020第十二届全球食品冷链峰会上,九曳供应链创始人兼CEO张冰表示,价格方面,经过多层分销,水果蔬菜的价格比原产地要高很多;物流方面,由于不能直接从原产地到达终端市场,存在多层转运、存储,导致损耗增加。
“据统计,当前使用冷链运输损耗率在5%左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认为,农产品走出去与冷链物流运输相辅相成,随着冷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较高价值的反季节产品和具有地域特色优质农产品才能不断走出区域在全球范围内流通,距离越远,农产品价值越高,冷链运输又促进了销路拓展的实现,缓解滞销,同时全程冷链能够使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始终处在低温环境,保证安全和质量,减少损耗。
“我们从新疆发过来的酸奶,生产日期超过4天的,有的消费者就不愿意购买。”王炎说,消费者对品质的看重对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很多不耐储的产品都是走空运,但肯定还是走公路的冷链物流车更有价格优势。由于本身路途就比较远,产生的物流成本消费者一般也可以接受。”
不过,也有经营网店的农产品生产者告诉记者,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让客户拥有更好的体验,他们会主动放弃距离较远的外地消费者,生鲜产品只供本地,“长途运输费用也会相应增加,与当地供应商相比缺乏竞争力,而且物流时效还是不稳定,存在很大不确定因素,对生鲜农产品来说这可要不得。”
对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目前冷链网络不健全、流通模式不确定、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造成目前冷链物流的部分流通过程存在过多环节,而过多的操作节点,在增加货品损耗风险的同时,还造成了成本的提升,影响相关农产品终端销售价格,导致部分农产品销售竞争力受到影响。
农田到餐桌的距离可做“减法”
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从吃得饱、吃得到、吃得久向吃得安全、营养和新鲜转变。这对于冷链物流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效率方面。面对这一变化,冷链物流环节也在不断地优化调整。
“从全供应链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优先进行冷链物流全链条的标准化建立以及模式梳理,尽可能优化供应链操作环节,实现短链运作,推动冷链物流供应链的整体发展,提高整体供应链效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认为,对于部分易损农产品来说,应加强特定冷链技术的研发,提供更加适合的技术及设施设备为对应的农产品提供合适的环境,同时考虑建立区域小循环模式,让易损农产品能够实现周边区域就近销售,减少冷链物流环节。此外,进一步加强产销两地建设,增强过程联动,在能够保证供需高效联动的同时也能提升整体效率。
“生鲜电商一个很重要的核心能力就是供应链能力。”叮咚买菜副总裁、城市分选负责人袁林认为,生鲜电商在规模扩大后对供给侧会提出新的需求,要渗透到原产地,和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合作,提升供给能力,从而带动供应链能力的提升,这对采购价格、运输效率、生鲜产品品类的丰富都是有利的。此外,订单式生产也有助于提升标准化水平,产销直接对话既能确保终端消费者享受价格优惠,又能帮助产地供应商提升收入,实现共赢。(赵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