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营养保健食品

联合主办 :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


降低免疫功能的3大因素

2020-04-11 17:27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编辑:新闻中心
摘要:降低免疫功能的3个因素:龄的增长会削弱我们免疫系统的有效性,慢性压力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起到协同作用,营养素缺乏是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最普遍因素。

  

中国食品安全报讯 (孙贵范) 上期,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精准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贵范教授围绕如何提高机体免疫力,从免疫系统、免疫武器和免疫过程、炎症与免疫力,以及免疫力的重要性等几方面,组织编纂了系列科普材料,为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本期将为大家继续分享降低免疫功能的3个因素:年龄、慢性压力和营养不良。

(孙贵范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精准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削弱我们免疫系统的有效性。衰老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深远的且来自多方面。

首先,许多重要的免疫过程,包括细胞反应、抗体产生和对疫苗的反应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或减缓,其中一些增加了对疾病的易感性。

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胸腺,位于胸骨后面,由淋巴组织构成,是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的场所,胸腺还可分泌多种肽类激素,是机体的重要中枢免疫器官。人出生后胸腺以最大速度发育,到青春期时胸腺达到最大重量约 30~40 克,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衰老过程中,胸腺逐渐发生退行性变,40 岁以后缩小到原来大小的约六分之一。这种退化的原因是胸腺极易受到压力、辐射、感染和慢性疾病引起的自由基和氧化损伤。

其次,抑制和削弱免疫系统的其他重要因素,如:人生经历中因各种因素引起的心理精神压力、不良生活方式、饮食消化和吸收紊乱造成的营养不良等,都与年龄的增加相关。特别是进入老年,许多因慢性压力和营养不良引发的慢性病症,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会引起机体氧化应激和经历氧化失衡状态,这种情况诱发慢性炎症而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由此可见,年龄的增加,尤其老龄化成为削弱免疫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使机体应对感染的能力下降。以流感为例,在青壮年时期,当身体对这种常见病毒产生强大的免疫反应时,流感很少是致命的。然而,在老年人中,病毒感染显著增加住院率和死亡率,这次新冠病毒感染肺炎对老年人的严重威胁也印证了这种状况。

慢性压力

为了理解慢性压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我们先来了解压力的产生和压力反应。

压力和压力反应  压力是指可以引发机体产生“压力应激”的任何一种紊乱现象,包括身体或情感的,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如遭遇冷或热、化学毒素、微生物、身体创伤、职场竞争等造成的强烈情绪反应。这时,身体会启动一个复杂的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神经生理反应系统,使其释放糖皮质激素(也称应激激素)和儿茶酚胺,以刺激身体各种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帮助应对压力。

为了更好地将血液供给应对压力环境最需要的地方,从大多数其他身体部位重新定向血流到肌肉,因此心率和心脏收缩力增加,血压增高;为了给心脏、大脑和运动肌肉提供必需的氧气,呼吸频率增加;为了排出机体生成的有毒物质,体温降低,出汗量增加;由于消化系统的活动对应对压力不是很关键,所以消化分泌物生成量严重下降;为了便于肌肉更容易利用,脂肪酸和葡萄糖(血糖)从储存部位快速释放到血流中,血糖的水平急速升高等等。这一系列反应和适应性保护行动均源于大脑的指令。

毫无疑问,这种压力反应对于在紧急情况下对即将发生的危险发起自主反应是必不可少的。但当这种压力反应状态不能迅速恢复时,就形成了慢性压力,会特别损害健康。即使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持续的存在也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现代人生活在充满慢性情绪压力的环境中,所有这些慢性压力都以一种进化上不自然的方式长期激活了HPA-轴,应激激素水平长时间处于升高状态并伴随着一些生理变化,如胰岛素抵抗、高血压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慢性疾病。

慢性压力与不良生活方式  处在慢性压力中的许多人寻求解脱压力的方法,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为了重要的工具。但由于压力的根本原因没有解决,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又会加重压力程度,二者成为互为因果的关系,从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起到协同作用。

对免疫系统的损害  慢性压力的核心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放松管制,使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和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这是一个生理指令终端的互联网络,负责控制皮质醇和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的产生。慢性压力导致 HPA 轴的不同步以及随后的压力激素水平失衡,这是压力相关疾病的一个关键特征。

皮质醇是一种分解代谢激素(分解组织的激素),当失去平衡和不受管制时,会对身体物质代谢成分产生不利影响。过多的皮质醇可以抑制免疫系统,使白细胞功能下降、胸腺退化、抑制淋巴细胞生成,整个免疫系统受到抑制。长期慢性压力及产生的抑郁和焦虑症会增加血液中促炎化学物质的长期增加,而这些化学物质反过来又会损害或抑制免疫系统。

大量研究证实,不良生活方式对免疫系统存在影响。吸烟会增加几种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 的生成,同时减少抗炎分子的产生。过量饮酒和酗酒加速衰老;对酒精中毒与免疫功能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免疫指标下降,酗酒者更容易感染,尤其是肺炎;酒精代谢产生的有毒化合物如乙醛和丙二醛,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引起的损伤作用波及全身细胞。另外,酒精代谢可导致维生素缺乏,这些因素都会对免疫系统、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无规律的生活习惯打破了机体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维护和监测健康工作程序。比如,炎性细胞因子如 TNF-α和 IL-1β的产生遵循昼夜节律并参与睡眠调节。正常睡眠的中断可导致这些促炎分子在白天升高。反之,充足和规律的睡眠、进食、排便和运动,才是使机体包括免疫在内的所有系统正常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条件。研究显示,健康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免疫系统影响长远,其中对激活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尤为显著。

营养不良

人体营养状况对免疫系统的健康有巨大影响。营养素缺乏是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最普遍因素。传统上的营养不良常指食物不足所致的身体不良状态,如营养不良性浮肿和消瘦,已证明与免疫功能下降有密切关系。但是目前广为关注的营养不良已转向单一或多种必需营养素的缺乏以及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影响。

大量的临床和实验数据得出这样的结论:单一的营养素缺乏就可以严重地损害免疫系统。在欧美发达国家人群中广泛进行的临床询证研究表明,亚临床营养素缺乏可造成许多人的免疫力受损,这种状况在老年群体中尤为突显。大量的数据显示在老年人群中至少缺乏某一种营养素,而给这些老年人群服用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剂便会提高他们的免疫功能。这些发现对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公共卫生都有深远意义。

1.宏量营养素

宏量营养素是指日常饮食中的蛋白质、糖和脂肪,当宏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或不均衡会降低免疫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蛋白质  广泛的研究表明,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对免疫功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蛋白质营养不良(PCM)会使免疫功能的所有方面都受到影响,但最严重影响的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力下降。PCM 的形成并不是单一营养素缺乏,它常常与多种营养素缺乏相关,并且某些方面归因于 PCM 的免疫功能障碍。虽然膳食维生素的部分缺乏在诱导细胞活性的水平上比部分蛋白质缺乏产生更大的抑制,但足够的蛋白质对于最佳免疫功能仍是必不可少的。

糖类  以葡萄糖、果糖、蔗糖、蜂蜜乃至橙汁形式的精制糖,在过量摄入时可显著降低嗜中性粒细胞(PMNs)的吞噬作用。一项口服100克上述糖类的实验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的降低在 30 分钟内开始起效,持续长达5小时,并且在顶峰时(峰值通常在摄入后 2 小时),中性粒细胞的活性降低50%。由于总白细胞中的 60%至 70%由 PMNs 构成,而 PMNs 是防御机制的主要部分,所以吞噬活性的损害导致免疫力严重受损。检测发现,口服葡萄糖降低 PMNs 活性的最大作用和最高血糖水平相对应。但是淀粉并没有此类作用。

此外,口服葡萄糖会抑制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反应,这也显示出了通过提高胰岛素水平调控而产生的结果。其他免疫功能指标也会由于精制糖的摄入而受到影响。

脂肪  体内脂肪代谢的紊乱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脂肪的摄入量、种类、食物的烹调方法等,代谢紊乱集中表现为高血脂。已证明,血液中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和胆汁酸的增加抑制了各种免疫功能,如淋巴细胞增殖对有丝分裂原的反应、抗体反应、PMN 的趋化性和吞噬作用等。

脂肪代谢紊乱所致的肥胖不仅会降低白细胞的杀菌活性,也会与某些癌症高发有关。同时,肥胖通过诱导由脂肪因子产生的免疫学改变引起免疫耐受性降低,也会增加哮喘、特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2.微量营养素

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将在接下来的系列科普(支持健康的免疫系统部分)中介绍。

结语

显而易见,当一个人处于慢性压力又伴有营养不良的状况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将会明显下降,如果再患有和压力及营养不良相关的疾病,又是老年人,则免疫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易患感染性疾病和肿瘤。对这些人群,采取提高免疫力的措施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