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棚西红柿挂果的关键期。近日,河北省农科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科研人员又一次来到石家庄市藁城区杜村禾苗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跟踪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和土壤肥水状况,查看根据土壤检测给出的“高有机质含量生物有机肥和低磷配方大量元素水溶料”施肥方案的应用效果。
“原来我总是按照传统习惯施肥,由于用的化肥太多,造成土壤泛白碱、长绿苔,土质下降,近些年生产的西红柿产量和品质都下降。多亏省农科院的专家给予技术指导,帮我们通过改变施肥方式提高地力。”正在棚里管理西红柿的村民刘春校告诉记者,通过连续几年的努力,近两年,他的大棚土壤开始变得松软,生产过程中肥水降下来了,产出效益逐年提高。
让刘春校降低投入提高收入的技术,是省农科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研发的设施菜田有机肥增效机制与肥水精准管理技术。
该技术主研人王丽英研究员介绍,有机质是土壤养分循环和水分保持的核心物质,是土壤质量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多年来,由于设施蔬菜生产中有机肥与化肥长期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有机质(碳)低,土壤“肥而不沃”、质量退化。
为提高土壤地力和果蔬品质,省农科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等项目,经过10年以上多点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揭示了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提升土壤有机碳活性机制和增加土壤活力机理,建立了河北省设施蔬菜养分管理数据平台,制定出菜田土壤肥力分级标准,创建施肥量简便快速推荐方法和肥水精准管理技术,并创新研发出基于地力提升的肥水精准管理技术和产品。
该技术成果提出了大中微量元素平衡配施技术,以氮磷量化推荐并优选出有机肥—秸秆—化肥最佳配施模式,集成建立了7套不同生态类型区、蔬菜茬口“有机肥增碳+肥水精准”绿色高效精准养分管理技术模式,开发了智能手机“算肥宝”APP,实现简便快速应用。
杜村禾苗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银丰介绍,作为省农科院资环所的新技术示范基地,他们合作社的200多亩土地通过应用新技术已有了成效:和前几年相比,土壤有机质提高8.0%至10.0%,年减施化肥30.0%至40.2%、增产6.1%至8.6%、增效9.8%至33.5%,同时还提高了蔬菜品质。
王丽英告诉记者,该技术成果已入选河北省农业主推技术和国家蔬菜化肥减施共性技术。近三年累计推广应用449万亩,节支30.8亿元,新增产值63.7亿元、利润95.0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