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果蔬

银川市贺兰县今年计划种植供港蔬菜9.15万亩

2021-04-15 10:17来源:银川日报编辑:钟艳平
摘要:银川市贺兰县立岗镇银星村的供港蔬菜基地里,嫩绿的菜苗正在茁壮成长。据了解,贺兰县建立了18个供港蔬菜基地,2021年,全县计划种植供港蔬菜面积9.15万亩。

  

4月14日早晨,阳光洒满农田,银川市贺兰县立岗镇银星村的供港蔬菜基地里,嫩绿的菜苗已经钻出土壤享受这暖和的“日光浴”,工人们三五成群,早早在菜地里忙碌开来。再过十几天,今年的头茬供港蔬菜即将新鲜上市。银星村是贺兰县最早种植供港蔬菜的村庄之一,该县良好的土壤环境以及充足的光热资源,与供港蔬菜生产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打造出了“宁夏菜心”的独特口感和绿色品质,多年来行销珠三角和香港等地。

优势——独特气候延续蔬菜优质“基因”

2011年,贺兰县引进广东石碣润丰国际蔬菜交易中心客商率先在立岗镇银星村建设供港蔬菜基地,注册了宁夏瑞农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发展,而这也是该县的第一个供港蔬菜基地。

银星村党支部书记景树林介绍,当时由村党支部牵头,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160亩交予该企业经营,种植以菜心、芥蓝等为主的供港蔬菜。“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的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我们就想着流转出去,既能充分发挥土地效用,同时也能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目前银星村13000多亩耕地,近40%被用于种植供港蔬菜。

“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让种出来的菜心味道甘甜,品质上乘,所以这10年间我们一直深耕于此,朝向全产业链模式发展。”银星村供港蔬菜基地负责人陈志钊介绍,目前企业已在宁夏建立现代化标准蔬菜生产基地4000多亩,达成产销合作关系的基地约1万亩,露地蔬菜的年产量每亩达2500多公斤,亩产值达2万多元。

同样发展较快的还有宁夏全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在贺兰县银星村、先进村、兰光村、红星村建设了4个供港蔬菜基地,是宁夏目前生产露地蔬菜连片总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农业公司。每年4月至10月采收季节,田间地头,上百名工人来往穿梭,织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基地负责人罗戈表示:“宁夏光照充足,温差大,生产的菜心口感好、纤维含量高、菜味儿浓,很受市场青睐。”

独特的自然条件让越来越多的商人在贺兰扎下了根,贺兰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蔬菜站站长马治虎介绍,先后有13家企业在此建立了18个供港蔬菜基地,2021年全县计划种植供港蔬菜面积9.15万亩。

现状——标准化种植让蔬菜更具市场竞争力

“注意种植密度,将其中一些长势不好的摘除掉,让剩下的菜苗吸收到更多养分。”蒋月娥是宁夏瑞农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银星村供港蔬菜基地的本地管理人,4月12日,她穿梭在蔬菜地里,熟练地指导工人摘叶、拔草。

蒋月娥是这里的老员工了,她回忆说,基地刚开始建立时,全部采用的传统人工种植,缺乏完善的种植规程和管理标准,“那个打药桶一二十公斤重,工人就背上在地里来回走、喷洒,不仅累效率还不高,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

随着现代化农业建设,银星村的种植基地陆续上新了喷灌设施,打药也采用了植保无人机,将工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现在工人主要就是做采摘的活儿,因为这个比较精细,长度和大小都有规定,所以都采用的人工采摘。”陈志钊介绍。

不仅如此,在贺兰县的18个供港蔬菜基地里,“基地规模化、产销标准化、发展绿色化、模式创新化、销售品牌化”已经是统一的发展模式,以宁夏全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推行的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打造出了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的“五优”蔬菜生产基地。

而这些标准化的供港蔬菜基地一年能种4至6茬菜,以菜心为主,搭配种植芥蓝、雪斗、奶白菜、白菜苔、增城菜心、黑叶白、白菜苔、结球生菜、菠菜、香菜、等20几个蔬菜品种。每天由工人采收后,直接送往冷库进行加工、分级、包装、预冷后,再装入冷藏车,直接发往广东、香港等地。陈志钊说:“基本24小时就可以达到,沿海市民每天都能买上新鲜的宁夏菜心。”

困境——熟练的产业工人匮乏导致用工难

每到采收季节,菜地里的工人快速翻飞手中的小刀,将脆嫩的蔬菜根部整齐割下,在手臂上堆成一摞后再放进身旁的菜筐中。

“这个动作看似很简单,实际上技术含量很高的,本地工人很少有能做到的。”陈志钊不无遗憾地提到,虽然基地能安置当地工人100余人,但每天人均收入仅有120元左右,远远不及来自云贵川地区的采收工人,他们一天的工资最高能达到300元左右。

景树林分析指出,目前常年居住在村里的村民以老人、儿童居多,能到菜地干活儿的村民大多在五六十岁的年龄段,“他们的学习接收能力相对弱一些,就只能干一些简单的工作。”

去年受疫情影响,许多外地工人没能来基地务工,导致熟练的工人十分匮乏。陈志钊表示,这几年企业也在有意识地将本地工人培养为熟手,使其从传统的农民成长为熟练的产业工人,蒋月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最开始来基地务工的时候也是干一些很简单的活儿,慢慢地学习锻炼,现在采收的速度一点也不比外地工人差,每个月收入能稳定在4000元左右。”因为看重企业从不拖欠工资,蒋月娥还将在外地上班的孩子也叫了回来,应聘企业的冷库管理岗位。

据马治虎介绍,下一步,全县将加强培养熟练而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同时还将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季节互补、以销定产”的原则,采用“规模化种植、合作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高效化运作”的生产模式,发展集产前、产中、产后,生产、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梁小雨)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