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寨乡千秋村千亩茶苗基地 |
“在毕节市委办的大力协调下,威宁免费为昆寨提供600吨马铃薯种薯,助推昆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添了我们的信心,太感谢了!”昆寨乡人大主席王忠说。
据王忠介绍,接下来的几天,还有500吨马铃薯种薯将陆续到达昆寨,为昆寨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加点“火力”。
双合作社 双管齐下
3月2日,海拔1900米的郭家冲坪子上,几十位村民正在种好马铃薯的地里套种皂角树苗。 挖坑、放苗、填土,忙而有序,分工明确。
郭家冲坪子位于昆寨乡金珠村。
暖阳下,不远处的马背梁子云雾缭绕,风力发电机组若隐若现。
郭家冲坪子生来奇特,就像山尖被巨斧削平一般,一座大山上竟然有300多亩平地。而这些地,自然成了金珠村和邻近的左鸠戛乡兴文村发展产业的好地方。一条名为“产业路”的公路从坪子山顶蜿蜒到山的两边,连接了村民和产业。
金珠村有两个村级合作社——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惠农养蜂专业合作社。一个“分管”种植,另一个“分管”养殖。
“‘分管’种植的合作社按每亩500元标准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统一采购马铃薯、大豆、辣椒等种子和黄桃树苗、皂角树苗及地膜等,免费给村民栽种,全部收益归村民所有。也就是说,村民的收入有两笔,一笔是土地流转费,另一笔则是种植收益。合作社不占股不分红。”昆寨乡政府包村干部李长江介绍。
“我们在自己家地里种马铃薯套种皂角树、大豆套种皂角树,种子和树苗都是政府家发的,等收成后卖的钱全部都是我们的,这样的政策太好了。”金珠村上寨组村民黄梅说。
张国华是郭家冲组的村民,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谈起收入,他有些腼腆:“接连三年我都种了10多亩洋芋和大豆,加上养猪、养牛,一年两三万的收入不成问题。”
“分管”养殖的惠农养蜂专业合作社由纳雍联社帮扶18万元资金,于2017年3月成立,按照贫困户占60%、村集体占20%、管理人员占20%的比例进行持股分红。同年12月实现蜂蜜销售收入8.4万元。2018年,省联社信合公益基金37.89万元帮扶资金注入合作社,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2019年12月,实现合作社收入9万余元。
规模扩大了,合作社的收入增加幅度却没多大,为什么?
原来,金珠村的分红模式与众不同。
贫困户分红只能分蜜蜂,按人口分,2人一箱。
在此之前,按照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会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并与其签订蜂蜜销售合同,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贫困户管理得越好,收益越高,越早脱贫。
“千秋”“大业”“一壶茶”
“千秋”,是昆寨乡千秋村。
“大业”,是千秋村的脱贫攻坚大业、乡村振兴大业。
“一壶茶”,是千秋村的千亩茶苗基地。
立于建新河畔,水流潺潺,周边的村庄不时传来鸡鸣犬吠之声,农家田园风光映入眼底。
千秋村的千亩茶苗基地就位于建新河畔的坝区。
春风吹过,黑色大棚下,茶苗一垄接着一垄,沿着河岸绵延开去。
以千秋村为核心的茶苗基地由毕节市农投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辐射到新民村、长春村等建新河沿线坝区。
茶苗基地的土地流转比较“特别”,是采取逐年递增的方式。按第一年每亩500元、第二年后每年依次增加50元,直至增到每亩1000元封顶。
务工人员按每小时10元的工资计算,只要参与务工,每人每天有近100元的收入,覆盖了当地的贫困户和土地流转户。
“茶苗基地需要工人的时候,村里的合作社就会通知我们来务工,平时就照顾家里,或者到附近的其他种植基地打小工。土地流转后,再也不像以前一样一年累到头却挣不了几个钱。”千秋村街上组的王世敏说。
千秋村主任助理肖浩告诉记者,除了茶苗种植,该村还规模化种植桑树500亩,由“村社一体”合作社组织养蚕,预计带领200户农户养蚕,每户出售蚕茧增收3000元。
千秋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只是昆寨乡的一个缩影。
种什么?怎么种?
脱贫离不开产业发展,两者息息相关。而在固有的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下,产业结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
昆寨乡为了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全乡干部群众全开“火力”、全力冲锋。
据了解,除千亩茶苗基地外,该乡已种植皂角5500亩;拟种植马铃薯20500亩(示范种植4000亩),已种植11800亩;拟种植桑树1200亩,已种植650亩;拟补植补种玛瑙红樱桃620亩,已全部完成;拟种植辣椒3200亩,南瓜8000亩。近期土地流转翻犁近6600亩,春耕生产工作正稳步进行。( 史开云 张华顺 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