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型的动态生态平衡系统,让鱼、菜和水闭环共生。
在露天池塘养鱼,鱼污难收集,时间一长,水质受到影响。养鱼和养水之间怎么寻求平衡,是普遍存在却比较难解决的矛盾问题。“按传统露天养鱼的方法,需要经常换水,成本比较高,现在可以做到一年内不换水,水质各项指标仍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上海市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池塘循环水养殖试验相关负责人张国奇说。
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持续探索开展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效果优化明显,在养殖产业中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型。
用生态循环法“养水”
前几天,位于松江泖港镇的松江区水产良种场五厍基地,草鱼苗投放进入池塘循环水养殖池。养殖池占地约1500平方米,每条养鱼槽长30米、宽5米,像这样的养鱼槽并列设有10条,总区域建在一个约50亩的水塘内。11月底,草鱼预计产量约在25-30万斤。“这是一个相对高产、高效的养殖密度。”张国奇说。
以这个区域为核心,养殖槽内的鱼污实现尽可能完全化收集,这是池塘循环水养殖试验的核心创新点。记者看到,养殖槽末端的6米区域内,试验团队安装了两条自动化集污设施。“鱼的生长期不同,投饵和排泄的情况也不一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现每半小时到每3小时,不同频次的鱼污收集。”张国奇说,鱼污在还没沉入水底或“融化”前,就被成功吸出,通过电脑操控,整个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操作。
实现了鱼污自动化收集的高密度养殖区,是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一个“模块”。收集了鱼污的水,流经养殖区东侧集污池,鱼污过滤而出,分离出的水的“上清液”流入鱼菜综合种养区的进水口。
位于“湖心岛”的鱼菜综合种养区,自2019年4月建成,种有适合一年四季生长的水芹。这里犹如一个小型“湿地”,经层层拦截和过滤的水,用于这里的蔬菜作物灌溉。“这些水含有比较丰富的氮、磷,供给蔬菜营养需求的同时,完成了净化作用。对比显示,进入和离开种养区的水体水质指标含量,各项含量的指标降比明显。蔬菜作物因富含氮、磷的水灌溉,长势良好。
按照同样的道理,试验团队在池塘设有生态调控“浮床”,种有像空心菜这样的水生作物。“浮床安装在集污池的下游,经过对不同种类蔬菜对水体各种营养成分吸收能力的对比,确定了像空心菜、水芹这样,营养吸收好、水质净化更为适合的品种。”
闭环净水的综合效益
以高密度、自动化养殖区,鱼菜综合种养区和生态调控区为主要构成的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让池塘水在一个完全闭环的环境中实现了水质内循环净化,水质调控效果被实时监测。“试验不断改进空间很大,目标是让水质各项指标相对稳定地控制在一个范围内,水质改善效果越来越好。”张国奇说。
生态循环理念被巧用在循环水养殖模式改良中,这是创新价值所在。记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松江区水产良种场团队人员经美国大豆出口协会推荐,对美国奥本大学提出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产生了兴趣,2014年建设了1.0版。那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构思,在养殖槽的一头连接曝气推水设备,另一头修建集污池。鱼在曝气推出的“顶水”过程中,完成高能运动,鱼污可实现部分收集。
随着试验研究深入,创新思路不断落地。在效率改进上,集污收集系统和投饵起捕系统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投饵量、投饵时间、池号以及对应排泄物的收集频次,智能控制精准,通常只需一人操作就可完成,大大节省人工;在质量监管上,建立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物联网进行24小时在线的常规水质指标监测,对管理数据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全过程可追溯,让市场消费者放心。
采用了鱼菜共生理念的综合效益正在释放。鱼污收集后,经过发酵还田作为基肥;试验种植的大棚水芹不受气温影响,全年生长,空心菜每年6-10月生长,均在20-30天收割一次,长势良好。(贾佳 杜洋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