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贵酒起诉“上海贵酒”(岩石股份)商标侵权纠纷案一审结束。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民事判决,认定“上海贵酒”(岩石股份)的关联公司和子公司贵州贵酿酒业有限公司和上海贵酒酒业销售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贵十六代”、“军酱1949”等多款产品侵犯了贵州贵酒的“贵”商标权,依法应当向贵州贵酒赔偿人民币100万元。
判决结果
近年来,各类傍名牌、蹭热度的商标维权案件屡见不鲜,海底捞起诉河底捞、饿了么起诉饿了吗、茶颜悦色起诉茶颜观色……无不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而多起类似案件背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蹭热度和攀附“顶流”等不正当竞争,正在成为山寨品牌们快速获取利益的一条捷径。
为什么贵州贵酒屡被侵权?
在白酒市场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从山寨品牌门店的数量就能判断这个品牌的火爆程度。为什么贵州贵酒的商标权会屡屡被侵犯?原因就在于此。
作为首批“贵州老字号”企业,贵州贵酒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1569年,贵阳府设立之时,贵酒就已享有盛名。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曾提到当时全国55种名酒,贵酒(贵筑夹酒)就赫然在列。1950年,贵阳市政府整合了贵阳市144家酿酒作坊,成立了国营贵阳酒厂,也就是贵州贵酒的前身。2009年改制后更名为“贵州贵酒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被洋河股份收购后又更名为“贵州贵酒集团有限公司”。
生于贵州、长在贵州的贵州贵酒代表着酱香正宗之源,1979年,贵州贵酒注册并获得“贵”商标。随后,仅1979年——1989年之间,贵酒三大品牌就荣获国内、国际各类奖牌24枚,是贵州酿酒企业荣获奖牌最多的厂家之一。
如果说底蕴深厚的品牌历史、代代相传的消费者口碑,让贵州贵酒具备了独特优势,那么“酱酒热”带来的品类红利,则让贵州贵酒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数据显示,贵州贵酒进入河南市场2年,就以超高速增长成为河南酱香酒市场的黑马,今年上半年在河南市场营销同比增长高达390%。
结合以上各方面来看,贵州贵酒的商标权屡屡被侵犯的原因也就浮出水面了——巨大的利益驱动使然。
蹭热度的品牌还能走多远?
对于本案中的另一个主角“上海贵酒”(岩石股份)来说,频繁改名、蹭热度,以此在短期内谋求最大利润的运作模式早已屡见不鲜。
2018年,岩石股份先后注册上海贵酒销售、上海军酒、上海贵酒科技等销售企业,开始切入白酒行业。2019年11月15日,岩石股份直接把公司名称由“上海岩石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贵酒股份有限公司”,并加大在白酒行业的投入。
搭上了白酒顺风车的“上海贵酒”(岩石股份)迎来了股价的一路上涨。K线图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半年内,“上海贵酒”(岩石股份)已经收获38个涨停板,股价从年初12.29元,涨至51.66元,涨了3倍之多。
然而,这样一条仅靠资本力量的道路还能走多远?
众所周知,酱香酒的酿造一直以来都是受产区环境、酿造原料、特殊工艺等限制,导致目前酱香酒的生产时间较长,且产能较低。而“上海贵酒”(岩石股份)在6月22日发布的风险提示公告中明确表示,公司的主营业务尚不稳定,白酒规模和销售收入尚小,公司2020年还未拥有白酒生产基地,主要是委托贴牌生产再销售。通俗的来说,就是“上海贵酒”(岩石股份)自身目前还不具备白酒生产能力。
被山寨、被侵权一直是很多品牌的痛点。抢注别人商标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知名度和利益,但实力不过关,视消费者的权益于不顾,到头来终究还是一场空。随着时间的沉淀,在市场上最终取得胜利的必定是认真做产品的品牌。
关于这一点,行业早已给出了答案。在7月19日举行的贵州省首届“生态酿酒企业”授牌仪式上,贵州贵酒获评3A级贵州省首届“生态酿酒企业”。在贵州乃至全国酿酒行业第一个涉及生态酿酒标准的评价体系中脱颖而出,这是行业对贵州贵酒的认可,更是市场及消费者给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