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两会专题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乔晓玲:后疫情下 努力确保肉类产品安全高质供应

2021-03-08 09:15:46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编辑:李玥
摘要: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乔晓玲对我国肉类加工业现状做了详细分析,并就后疫情下如何确保肉类产品安全高质供应提出了独到见解。

  

20210308102239545.jpg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乔晓玲

中国食品安全报讯(本报两会记者李涛 郭敏 本报记者胡美兰)过去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爆发突然,肉类加工企业的加工业务、劳务用工、资金链条、防疫物资、复工复产等方面受到了严峻考验,威胁整个肉类加工产业链的上下游,从供需两端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

生猪养殖产业,从2018年8月爆发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已受到极大打击,生猪在栏数量和屠宰量以及猪肉产量大幅下降,引发猪肉价格居高不下,同时也引发消费者对猪肉安全的担忧。

2020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冲击,又使肉类行业受到巨大影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猪肉产量4114万吨,下降3.3%。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乔晓玲对我国肉类加工业现状做了详细分析,并就后疫情下如何确保肉类产品安全高质供应提出了独到见解。乔晓玲委员认为,当前现状可归纳为三点:

第一,屠宰与肉类加工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人员密度大,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低,卫生管理和疫病风险防控能力偏弱,本次新冠疫情的暴发再次暴露了这一弱点。为促进行业的健康、绿色发展,亟需推进行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降低劳动密集程度,提高疫病和食品安全风险的抵抗能力,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第二,调猪改为调肉对肉类产业带来了极大影响,这给我国猪肉的品质控制带来了挑战:一是原有的屠宰紧邻分割的紧凑工序变成了异地实施工序,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二是猪肉冷却工艺得不到有效控制,产销分离提高了运输环节质量安全控制要求,猪肉品质受到影响;三是冷却胴体到分割企业的路程,会耗用几小时到十几小时不等的时间,迟滞了猪肉的上市时间,缩短了猪肉产品的货架期;四是运输过程中冷链打冷量普遍不足的情况,导致猪肉品质下降及企业经济利益受损。

第三,疫情引起肉类加工业行情震荡,使肉类行业规模化升级进程加速,催生了肉类加工行业的新业态。新冠肺炎疫情对散户或者单一产业加工生产企业影响较大,原材料的供应、管理能力、疾病管控、资金杠杆和生产效率等都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当前,相关肉类产业也在加快布局,向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发展。

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现状,后疫情下,如何确保肉类产品安全高质供应?乔晓玲委员提出了五条工作建议。

首先,加快构建公共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细化肉品生产、流通、销售等标准化规程,完善肉类从业场所环境,健全肉类从业场所安全防控体系。同时,加强对肉类从业场所的安全生产监管,注重宣传、贯彻执行公共生物安全防控理念。

其次,加强肉类高效调运冷链物流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冷链物流车辆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研究,如改进冷藏车辆的制冷性能、运输过程自动阶段性消毒、排湿等,将肉类的冷却成熟工艺过程结合在冷链运输过程中完成,促进从调猪到调肉的国家整体推动。与此同时,提升大型城市配送冷链物流水平,支持重点民生保障食品加工企业在城市区域规划内建设或升级配送中心,建立完善直接配送终端,减少到市场交易二次环节,以保障全程冷链和食品安全。

三是加强区块链技术在肉类高效调运中的应用。我国现阶段冷链断链情况严重,肉类在调运过程中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及分布式数据库特性,其在肉类产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产品溯源、供应链控制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应鼓励企业采用区块链技术提高肉类调运过程中信息的透明度。

四是加强进口冷冻肉类检验检疫,杜绝输入风险。在全球新冠疫情依旧严峻的背景下,为保证进口冷冻肉类的品质安全,建议“外防输入”,从防控国外人员风险扩大到防控入境物流风险,加强对进口冷冻肉类的检验检疫,提高进口冷冻肉类抽样检验量,及时更新进口冷冻肉类检验检疫结果,进一步消除消费者对进口冷冻肉安全性的担忧。

最后,建议加快畜禽屠宰和肉类加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的研究,提升屠宰、加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为促进行业的健康、绿色发展,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效益提供保障。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