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特派记者李涛 郭敏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基本上达到了粮食自给。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土地板结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种地收益降低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家粮食安全不容小觑,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
对于我国农业耕种存在的问题,王连增代表表示。一是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严重。青壮年“打工族”纷纷远走他乡,专业农民日趋老龄化,种粮主力军锐减,出现了弃农经商、半农半商、半农半打工、应付性耕种等重商轻农现象,土地已成为农民心中的鸡肋,耕种土地已不再是多数农民的主业,由此造成,部分承包土地弃耕撂荒,尤其在人均耕地面积少、承包地块分散且小的地方,到处可见星星点点的撂荒土地。二是种粮收益低,剪刀差越来越大。在北方农村,以玉米为例,一斤玉米的价格大约是七毛钱,一亩地好的话也就产600斤,一亩地的玉米收成就是420元,扣除水电、化肥和人工等成本,农民所剩无几。且近几年商品涨价越来越快,远远超出种植农作物收益。三是土地承包的分散经营,导致先进的农业技术无法发挥作用;专业的技术指导也很难集中传授和落地见效,导致农业技术知识传播不到位。这也是导致农民生产方式落后,种地收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王连增代表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理顺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管理权三者关系,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流转,为土地集约化耕种管理创造条件,把成熟的农业技术快速落地应用,让科学技术在粮食稳产高产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一批素质强,技术硬的农技人才,充实乡镇农技队伍,把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直接送到田间地头,提升农作物的单产和品牌价值,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稳产高产的贡献率。
三是完善粮补政策,提高奖补水平,实现精准补助。调整直补对象,让真正种粮的农民得到补助,实现“耕者有奖,闲置无补,撂荒有罚”。粮食补贴政策既是一项惠民政策,也是一项激励农民种粮的手段。如果补贴方式得不到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就成了一项机械的给农民“发红包”的手段,就达不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粮食产量的效用。同时,要逐步提高奖补水平,缩小剪刀差,提高农民种地的内生动力,从而保障国家粮食的长治久安。
四是加强对农资价格的调控和质量监控,切实保障农民种田利益。国家有关部门要坚决查处农资乱涨价行为,特别要在农资质量方面把好关,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合作组织,为粮食生产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