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肉畜

青海海西枸杞福牛共发展

2019-09-18 13:39来源:青海日报编辑:孙兆娟
  

这是一块在苍莽中蕴含大美的土地,这是一块于神奇中诞生希望的土地。青藏高原北部逶迤连绵的山峦,如巨臂将柴达木盆地揽于怀抱之间。在蒙古族语言里意为“盐泽之地”的“柴达木”,成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赋予了情感的“乳名”和别称。

从亘古的历史深处走来,这片身处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通衢之地,曾为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的辅道,在时代之光的辉映下,踏着共和国70年奋力前行的节拍,得益于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日新月异的跨越发展,海西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定不移追逐高质量发展目标,集聚起空前的能量和底气,在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的宏阔背景下,海西州农牧事业挥起创新求变的如椽巨笔,在无垠的海西大地,以新思维、新理念,书写出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的“海西答卷”,以斐然佳绩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从以前貌似“配角”的地位,冲上了新时代搭起的前台,以高扬的“农牧”音符,汇入海西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恢弘乐章。

瀚海戈壁,特色农牧产业描绘高质量画卷

行走在辽阔的海西大地,人们不难发现,这里的农耕文化为海西留下了丰厚的积淀。这里的先民们曾经从土地里谋求最基本的生存资料,随着岁月更迭,农牧产业渐成体系,一行行通往农家牧帐的足迹,都饱含着富民强州的追求,饱含着海西人的笃行与勇毅、使命与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州抢抓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以政策能量打通农牧经济的周身“脉络”,农业和农村经济迸发出空前的活力,为海西经济发展奏响了“农牧交响曲”,搭起了海西向上攀援的阶梯。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轮盘”,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提质增效”之手的强力拨动中,显化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打造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了海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实现华丽转身、精彩嬗变。

无形的思维和理念,为海西农牧事业延伸发展触角,勾勒出鲜活的路线图,开辟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海西路径。贯穿其中的是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

海西州充分利用柴达木盆地地域品牌和冷凉气候形成的“自然本钱”,立足独特的农牧业资源和高原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围绕一个“精”字破题开篇。打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以精补小、以精增效、以精创牌、以精制胜”的发展攻略,在发展特色优势农牧产业上做深文章,以优质高效循环特色农牧业找准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契合点,从而使精心培育的“柴达木”枸杞、藜麦产品、“柴达木”福牛、设施果蔬业等优势产业,在戈壁大漠引发“产业革命”,随之风生水起。

一株株枸杞,在缔造青海西部防风固沙绿色长城中释放出产业红利。

柴达木枸杞种植始于2000年纳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防沙治沙工程,柴达木盆地沙区数十个绿洲及周边地区,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在沙化土地上人工营造、发展枸杞经济林。凭借枸杞种植,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一石二鸟”的双赢效应,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生态立省战略,在海西州农牧人一棒棒的接力中,已结出沉甸甸的丰硕果实。

生态风潮,托起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巨舟

一颗颗枸杞将沙化土地点化地灵动起来。2018年,全州枸杞种植规模已达3.33万公顷,实现了从野生零星生长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成功转变,成为全国第二大枸杞产区;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0.8万公顷,跻身全国第七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捧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荣登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海拔最高连生枸杞种植基地之最。

以此为台阶,海西州以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的柴达木枸杞品牌为抓手,围绕枸杞产业发展,创造出节水、节肥、增产、增效、改善生态环境和塑造绿色生物资源的优势产业模式,与“蓝天碧水净土”的倡导形成了完美的结合与统一。

政策驱动、科技支撑、市场拉动、龙头带动、社会联动等措施的注入,为枸杞产业发展建基地扩规模、强质量塑品牌、活流通提效益、深加工促转化产生强效激活效应。都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和德令哈生物产业园区孕育诞生,基础设施、种植规模、营销网络、精深加工构成了日益延长的产业链,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产品走出了国门。

红了枸杞,绿了产业,富了杞农。在枸杞种植户纷纷鼓起腰包的同时,盛夏时节的枸杞采摘旺季,来自省内外各区域的几十万采摘大军纷至沓来,一株株枸杞树成为名副其实的促民增收的“摇钱树”。

一条条先进的专业生产线建成投产,一个个新产品研发出来抢占市场,柴达木枸杞品牌在精心打造中充满含金量,成为一张叫得响、走得远的“金字招牌”。

海西州农牧人汗水浇灌的枸杞产业赢得了戈壁芳菲。“全国高寒区的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柴达木枸杞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枸杞之乡”等一项项桂冠,纷纷花落海西。

如果说防风固沙的枸杞给海西的农牧园地带来了生态福泽,同样在生态之树上嫁接出的柴达木福牛养殖产业,则以另一种方式,为海西从传统畜牧业迈向现代化畜牧业,卷起了变革的飓风。

多手联弹,高质量发展旋律激荡大漠戈壁

“柴达木福牛”是应用牦牛远缘轮回种间杂交技术生产的商品牛肉,具有适应高寒气候、耐粗饲等特点,又具产肉量高的优良基因特质。为推动福牛养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海西州探索出上连草原畜牧业、横接草场种植业、下连生化加工业的全产业链模式,由此延伸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实现了畜牧业的有机循环。

在建成柴达木福牛产业核心试验基地、养殖示范基地的基础上,以此为平台带动草产业、草原畜牧业的联动发展,并逐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福牛产品进京城、抢上海、下广州,已在高端市场占得份额,并借助会展经济和网上营销,声名鹊起。而在其后背景下,全州的畜牧业转型已然改写篇章,天峻县在“梅陇模式”之后,以打造新型畜牧业联合社为抓手,继而推出“玉舟模式”,绿色生态产业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走向天高地阔。

调整,意味改革;调整,更在创新。“洋庄稼”——藜麦在海西落户,印证了海西人是一个敢想敢干、敢于先行先试的群体。

藜麦原产自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有近七千年的种植和食用历史,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2012年在海西州落户试种,创下了南美藜麦在青藏高原试种成功的首例。目前,海西州藜麦种植面积已达0.26万公顷,产量达8000余吨。全州现有藜麦种植加工企业20余家,已建成加工生产线近10条,相继开发出10余种藜麦系列产品。通过农牧人搭台、企业“唱戏”,海西藜麦已走俏省内外市场,并拿到欧洲市场订单,加快了海西藜麦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

源自土地上的变革风潮,让从来只产庄稼,果蔬完全依靠外运的海西改写了历史。

依托格尔木市的“千户万棚”和德令哈市的“千户千棚”项目建设,格尔木、德令哈、都兰、乌兰相继建起城郊无公害果蔬基地和果蔬小区,全州共建日光节能温室15507栋,果蔬种植面积达0.17万公顷,总产量达7万余吨,自给率达到56%,同时形成了完善的经营模式。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从果蔬们的水滴上折射出海西群众正在迈向高质量生活。

潮起海西正当时,直挂云帆济发展。海西人正以坚韧的信念、空前的勇力,跋涉在“赶考”的路上。(刘法营)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