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粮油

江苏:土地是“根” 良种是“魂”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2022-03-10 09:28:28来源:新华日报编辑:郑添元
摘要:近日,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秦光蔚和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建议,强化服务指导,确保稳粮增效,引导各地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江苏作为农业大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重大。如何更好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秦光蔚,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提出建议。

主持人:江苏坚持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请问我们如何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秦光蔚:“十三五”以来,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全省粮食实现5年增产,产量连续8年均保持在700亿斤以上。去年又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达到749.2亿斤,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不仅保证了省内粮食绝对安全,也为全国粮食安全保障作出了江苏贡献。

徐大勇: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8124.9万亩、总产量740亿斤以上”目标任务。为确保完成这一目标任务,我认为,要强化党政同责,继续对设区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将粮食生产列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强化政策扶持,确保耕地面积稳定,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性和导向性,调动主产区和农民的积极性。强化服务指导,确保稳粮增效,引导各地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强化技术攻关,确保产能提升,加快推进种业创新发展,打好种业翻身仗。突出的农业科研优势是江苏省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以水稻为例,全省种植的近3000万亩粳稻大多是江苏自主培育的,种子完全可以保证自给自足。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主持人: 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是种子和耕地。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江苏如何做好这道事关粮食安全的必答题?

秦光蔚:作为一名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的基层代表,我深刻认识到,土地是“根”,良种是“魂”,守好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好耕地质量、保护利用好农业种质资源至关重要。

今年两会,我提交了关于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的议案和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效能的建议,建议稳定耕地布局,突出质量保护和提升,厘清责任主体,建立相应的法律追究制度,建立耕地资源高质量发展保护机制和监管法律保障体系,从法律层面保障“田长制”的推行;同时,建议利用好盐碱地这一后备耕地资源,加强耐盐碱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耐盐碱作物的引进、选育和推广,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效能。

徐大勇:针对连云港及周边地区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我们近年来不断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创新育种方法,结合水稻抗性和品质相关基因,在稳定提高水稻品种单产基础上,协同提升品质和抗性。去年,我们有13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这些品种类型丰富、优点突出,有效支撑了连云港及周边地区水稻产业发展。

未来,为确保江苏省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江苏要充分发挥经济强省优势,在农业科技创新和生产要素保障方面下大力气:一是加大投入,建设好标准路线;二是全面推动农业科研向世界一流迈进,不断研发出产量高、抗性好、品质优的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不断满足广大农民和市场的需求。

主持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江苏如何把这一战略落实到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秦光蔚: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我们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要强化农业科技引领,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普及,加强农业人才的教育与培训,依靠科技力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要夯实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创制运用新型农机装备,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绿色发展;要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赋能,培育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

徐大勇:我认为,要在三个方面做得更好。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把更多资源和力量优先投向农业。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一批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利用农业科研优势,加强重大项目攻关,着力解决好农业项目上的“卡脖子”问题,力争在生物育种、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实现突破,及时转化,形成规模效应。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品牌战略,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打造特色,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以更高站位重视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江苏人多地少,只有保护好耕地才能守住粮仓,必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不断探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新路径。(徐睿翔)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