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把面发”。每逢春节,在中国胶东地区,当地人都会准备足量的花饽饽(一种面塑),寓意来年蒸蒸日上。如今,这种带有强烈地域特征的面食已经成为人们送年货的热门之选,也使得胶东人民靠着这门老手艺“蒸出”了一条致富路。
早晨7:30,威海九九食品有限公司已是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和面、压面、造型、醒发、蒸晾、包装,工人们在一条龙的各个工序上忙碌着。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年年有余的锦鲤、牛气冲天的小牛、“代代幸福”的福袋……各式花饽饽不仅造型丰富,而且绿色健康,所有带颜色的面都由天然果蔬汁制成。
进入腊月,各地订购饽饽的订单扑面而来,加班加点成为工人们工作的常态。公司经理吕桂华表示:“现在,公司每天都要发货1000箱左右的年货礼盒,每箱有8~10个饽饽。”
2017年,一直从事饽饽销售的吕桂华看到了该产业的商机,与两位好友合办了九九食品,转而从事饽饽生产。3年后,他们拥有了占地18亩的生产工厂,年销售额达800多万元。
“从地域来分,饽饽在北方市场上更受欢迎,消费者主要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山东人,年龄跨度比较大。”吕桂华说道。公司销售的年货礼盒中有饽饽8~10个,售价129元~199元。在她看来,饽饽的主要消费者属于中高收入群体。
同样在2017年,邢明霞注册成立了威海岚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带领村民做起地方面食,建起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车间,专注于花饽饽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推广。目前,公司已研发出8个系列100多个品种,价格从几块钱到数千元。
随着饽饽从各家各户的锅灶蒸制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威海市文登区着力推动花饽饽的产业化之路。
据文登市商务局局长梁向东介绍,如今在文登,像吕桂华、邢明霞一样拥有着花饽饽制作技艺并从事相关产业的有2000多人。花饽饽生产企业已发展到200多家,年产值2亿多元,带动1.2万多名农村妇女融入产业增收致富。
为引领花饽饽产业向纵深发展,文登市花饽饽协会制定发布了“文登花饽饽”制作标准,这是威海市首个行业团体标准。此外,文登市还成立了花饽饽产业发展推进工作小组,牵头带领各部门合力推动花饽饽产业发展。
“团体标准在原材料、外形等方面对花饽饽进行了具体的界定。以原材料为例,馒头的制作原料通常只有小麦粉和水,饽饽的原材料则包括花生油、鸡蛋、牛奶等。”吕桂华介绍。
在销售方式上,文登花饽饽也与时俱进。吕桂华说,自2018年8月起,“威海九九食品”的抖音账号开始更新,迄今已发布300余条视频,积累了2万多“粉丝”。“目前,企业以微商、电商、短视频平台等线上渠道销售为主,个人销售仅占总销售额的10%左右。”
在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吕桂华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目前公司从事饽饽制作的工人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由于年轻人不愿从事该工种,整个行业有加工人员断档的危机。
为了给花饽饽产业增添新的动力,文登市在人才培养、产业模式上加大创新力度。据梁向东介绍,近日,文登市侯家镇崔家村党支部领办的金玉福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运营。这个投资200多万元打造的近3000平方米的花饽饽生产车间,按照目前的生产能力每年可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280多万元的收入。为了把花饽饽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镇上还主动引进花饽饽文创产业基地,并与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签约合作打造花饽饽文创实习基地项目,共建教学点和胶东花饽饽研究院,以此为基础引进一批高层次技能人才,开展产品研发、培训教学等活动。(曲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