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桃源县杨溪桥镇蔡家塘村里宝山上,云雾缭绕,茶林翠绿。此时,一垄垄茶树葱郁蜿蜒,茶的制作仍在继续。
“从开春忙到现在,制茶做茶天天有。”君和茶业的厂房里,加工师傅加工完最后一批秋茶,热闹了大半年的厂房将回归宁静。闲暇时,茶农聚在一起喝茶,纷纷盘算着今年收成:采茶、制茶,一年下来,增收几万元不成问题。
桃源县杨溪桥镇里的茶山。
茶树种植、茶园管培,省茶科所一行指导茶农。
省茶科所大力推进生态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在示范茶园验收成效。
建议指导红茶企业生产标准化。
泸溪县洗溪镇李什坪村的野生绿茶园,经过科学管理后,每年产量提质。
曾经,作为传统农业之一,茶农都是“靠天吃饭,看天做茶”。天气,不但决定着茶树生长情况,也影响着茶叶制作。能否减少气象灾害对茶园造成的损失,提高茶业管理水平,提升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君和茶业接班人詹伟说,9月底湖南红茶技术研修班在厂里举行,“专家手把手指导制作红茶,从茶园到杯中茗,都是满满的学问。”
“以科技下沉、人才下沉为抓手,提升湖南红茶品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省茶叶所)所长、湖南红茶首席专家张曙光表示,近年,湖南红茶发展势头尤为强劲,全省14个市州近50个县都在着力推进湖南红茶产业发展,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提高茶叶产业规模与效益,让农民的茶叶卖得起价,这是省茶叶所科技团队的初衷。
科技赋能茶业 让科技人才扎根泥土深处
坐标于桂阳县荷叶镇干塘村,这里的茶园布满着科研人员的心血。爬上500米山坡,向下眺望,一边是一层层“绿波翻滚”,一边是一条条“黑色巨蟒”盘踞山腰。
“可别小看了这些黑色布条,这是防草布,代替过去的人工除草,大大节约茶园管培成本。”省茶叶所科研人员银霞博士介绍,针对已开采的茶园,防草布铺在茶株之间,针对新开辟的茶园,则将在铺好的防草布上挖个洞种下茶苗,不仅可改善茶园土壤温度和水分,促进茶树生长,更消除过去人工除草耗时耗力的弊端。
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生产实践,湖南茶科所围绕产业发展中“卡脖子”关键技术,紧紧依托科技特派员资源,大力实施关键技术攻坚。在干塘村,从茶园到茶杯,处处都凝聚着省茶叶所科研人员的汗水与智慧。
过去施肥随机抛撒,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污染环境,同时也导致产出的茶叶品质极不稳定。而科研人员的精准计算、精准配制恰好破解这一难题;当各类化学农药为提高茶叶产量而各自施展法力时,“舌尖上的安全”也在经受严峻考验,通过推广黄板、灭虫灯,将让茶饮真正成为“绿色”饮品;湖南红茶的“花蜜香、甘鲜味”既是大自然“厚爱”也是人工杰作,通过推广包括复式萎凋、变温发酵、高温短时初烘、低温多次复烘等在内的定向加工技术,最终实现湖南红茶独特的品质特征……
得益于省茶叶所的科技“加持”,干塘村谱写出“一叶致富”的时代文章。
若将历史的时针回拨到10年前,彼时的干塘村还是远近闻名的产煤村。开采煤矿给村民带来巨大财富,但生态破坏也比较严重。随着煤矿的陆续关停,干塘村失去产业支柱,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村里“风光”不再。
“绿水青山”能否变为“金山银山”?省茶叶所有关专家受邀前来考察,他们发现这里昼夜温差大、土壤营养丰富,非常适合种植茶树。2012年,村民蒋明乐创办的金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致力打造“生态茶园”。
一路扶持,“金仙天尊”名头越来越响亮,斩获多项荣誉,红茶产品平均售价达到800元/斤。
产业兴、村民富。依托茶叶种植基地,带动1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其中常聘人员有30余人,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复兴湖南红茶之味 科技加码打响红茶品牌
“湖南红茶”似乎是个“矛盾”的品牌,因为她厚重又年轻。
从历史中走来,湖南红茶始创于1854年,因其“清香厚味”,自同治年间,就名传天下,列为贡品。1915年,湖南红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世界顶尖红茶的代表之一。而后,湖南红茶产业开始衰落,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茶叶开启市场化经营,进出口贸易形势也随即发生了变化,湖南红茶日渐式微。
直至2018年初,省委、省政府做出“重点推进红茶资源整合、打造湖南红茶公用品牌”的决策部署后,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措施,明确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行业配合”的指导思想,制定了300亿元红茶综合产值目标。
湖南省提出打造湖南红茶公用品牌的战略仅三年,究竟什么样的红茶可以被称为“湖南红茶”,湖南红茶的范围究竟涵盖了哪些地方的茶?是不是所有产自湖南的红茶都可以被叫做湖南红茶,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湖南红茶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标准的制定便成为非常重要且紧迫的工作,这一重任毫无疑问再次落在了省茶叶所肩上。
从2018年3月开始,由张曙光率领的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团队开始对湖南全省红茶品质进行摸底,收到了湖南省内红茶生产加工企业189个茶样、省外主要红茶代表企业41个茶样。
科研团队的工作便是从230多个红茶产品比对中找出共性,提炼出湖南红茶的品质特征,经过大量的鉴评、归类、制作、检验、验证,张曙光团队独创性地提出了“花蜜香、甘鲜味”的湖南红茶品质特征。
此后,张曙光带领团队共同制定出湖南红茶标准体系构建与推广的8个团体标准和1个技术规程。这些标准与规范囊括了栽培标准、加工标准、产品标准、管理标准。
行业标准的制定实施,让湖南红茶有了工艺参数和产品质量要求,只有生产出品质特征为“花蜜香、甘鲜味”的湖南红茶企业,才有使用“湖南红茶”这一公用品牌商标的权利。目前,全省“湖南红茶”公用品牌会员企业已达到82家。
此外,省茶叶所牵头组织筛选适制红茶茶树良种、创新红茶加工工艺,积极配合湖南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利用国内外、省内外各种茶叶品牌节会平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湖南红茶”展示展销、品牌推介活动,“湖南红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把论文写在三湘大地上 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一线
从巍巍雪峰山下的洞口茶铺茶场,到新化天子山腰的天鹏有机生态园,再到壶瓶山下的龙池河村八峰山茶园,都留下了省茶叶所科研人员辛勤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省茶叶所发挥科研优势,让乡村瓶颈和“智囊”完美对接。几年来,由张曙光挂帅,带领科技特派员银霞、黄静、吴文亮以及来自栽培、育种、加工等方面的年轻科技人员,为邵阳红茶、新化红茶、江华苦茶、桃源红茶、宜章莽山红茶等区域品牌提供技术指导,并先后举办了各类茶叶技术培训班42次,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
目前,全省已有常德、邵阳、娄底、株洲4个市,桃源、石门、新化、江华等18个县市区主产红茶;全省1000多家茶叶企业70%有红茶生产加工,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有4家是“湖南红茶”授牌企业,71家省级龙头企业有37家是“湖南红茶”授牌企业;全省生产销售红茶300万元以上的286家,加工销售红茶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9家。
“湖南红茶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现在又有统一的公共品牌及其质量标准体系,我相信借助省茶叶所的科技支撑与服务,湖南红茶未来可期!”湖南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伍崇岳坚定地说。(宋沛珊 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