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舂饵块”是对过年的期盼;长大后,“吃饵块”是对家乡的思念。昆明市官渡区六甲街道新二社区也延续着舂饵块的传统,不但拓宽了增收渠道,也让当地的饵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来。
春节到了,新二社区又传来“咚咚哒哒”的舂饵块声。听着声音,新二社区党委书记张能露出了笑容。
老官渡人对饵块情有独钟,每逢过年都要大量购买回家,或炒、或煮、或烧,让人垂涎三尺、回味悠长。民间有俗语:“云南十八怪,粑粑叫饵块。”新二社区紧邻宝象河,水田面积大,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舂饵块作为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有煮、煎、炒等多种烹饪方式,而炒饵块、糖水煮饵块更是新二社区居民春节期间必吃的菜肴。
近年来,随着旧村改造工作不断推进,城乡加速融合发展,新二社区居民搬进了新小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餐桌上的食物种类也变得丰富起来,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周围的人都在说:“年味淡了。”
为找回曾经的乡愁,两年前,新二社区在张能牵头下,充分征求了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的意见,在社区内设了加工点自制饵块,把搬迁在外的辖区居民请回来,把舂饵块的年俗重新捡起来,也把社区工作人员、党员代表、困难群众吸纳进来,让他们在闲暇时有活干、有钱赚,同时,也延续着舂饵块的传统,让当地的饵块文化不断传承下来。
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新二社区的饵块制作技艺不断提高,大家对蒸大米的火候掌握、机器的调试与操作、成品质量与产量的控制、销售渠道的拓展都越来越熟悉,制作出来的饵块也获得了好口碑。
今年春节前夕,社区工作人员、党员代表、困难群众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到车间赶制饵块。
“一筒小小的饵块,需要从一粒粒大米开始,经过泡米、两道蒸煮、机器碾压成型、晾晒、装袋到最后出售,背后蕴藏着一道道复杂的工序,制作需要耐心、细心。”加工饵块的工作人员说。
在加工现场,泡米蒸饭、操作机器、抬饵块、晾饵块、翻饵块、装饵块等工序,大家配合得有条不紊、默契非凡,个个都成了“饵块专家”。舂出来的饵块又白又圆、光光滑滑,人人看了都喜欢。
在新二社区居委会的饵块加工点,刚出炉的饵块排列整齐,散发出阵阵特有的清香,格外惹人馋。工作人员正在忙着给饵块过秤、清点数量、包装,慕名而来购买饵块的人络绎不绝。
居民赞不绝口:“这是我吃过最好的饵块了。”“还有好多人是问着路、闻着米香味来购买。在最火爆时,我们的饵块可谓是‘一筒难求’,需要提前预订。”张能说,“下一步,新二社区将利用好饵块加工产生的经济效益,实现社区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双丰收。”(任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