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一进超市,满眼都是月饼,礼盒装的、散装的,各式各样的包装、口味都有,摆得满满当当。结果中秋节一过,月饼好像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超市的月饼去哪儿了?相信不少人都有这个疑问。
中秋节后,关于超市“剩余月饼”去向问题的疑问,不止今年才有,正可谓公众的疑惑年年有,但就是没有一个准确而让人信服的答案。
据媒体报道,“剩余月饼”一般有这样几个去向:一是再打折贱卖;二是作为福利分发给员工;三是转移到乡镇和农村市场;四是将馅料重新制作成其他糕点;五是卖给相关企业做动物饲料。究竟采取哪些处理方式,都是商家自说自话,人们很难见到佐证。上海、北京等地曾出台监管措施,要求对回收月饼集中统一销毁。
公众最担心的是,“剩余月饼”被重新制作成其他糕点和销往农村。据媒体消息,月饼的储存成本比重新制作高,厂商一般不会选择冷冻一年再卖,倒是莲蓉等月饼馅料,低价收购后再制成其他点心的可行性更高,消费者需要警惕。而在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相对较弱,可能会成为处理“剩余月饼”集散地。此前就有媒体曝光某知名厂商的此类行为。集中销毁对逐利的商家来说恐怕难以执行。所以,公众完全有理由质疑这些月饼的去向。期待有令人信服的回应,消除人们的担心。
此外,尽管“剩余月饼”集中销毁后当饲料,比拿去坑害消费者要强得多,但对于中秋节前动辄几百块钱一盒,且多数使用各种精良食材制作的月饼来说,最后被拿去当饲料,实在是一种浪费,看着让人心疼。近年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种月饼“供大于求”的现象值得关注。如何想方设法减少“剩余月饼”以及处理好“剩余月饼”,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也需要认真反思。
让“剩余月饼”去向阳光透明,需要政府部门建立有效的处理机制。在这方面,上海市于2013年建立了“月饼回收上报制度”,即经销商卖不掉的月饼无论过期与否,都必须向监管部门上报。这个制度在其他地方也有推行,节后月饼剩余多少、流向哪里,均有明确的台账。其目的就是,防止商家使用回收月饼或过期月饼用作其他食品材料,或经过改换包装等方式以其他形式进行销售。只有对“剩余月饼”建立一套有效的处理机制,才能使这些月饼的去向得到有效监督,让消费者不再担忧。
除了政府部门的监管,厂家也应主动控制产量。在制止餐饮浪费的背景下,小月饼里也蕴含着节约的大智慧。诚如有媒体指出,月饼生产厂家在每年安排月饼生产的时候,应当对市场需求做一个调研预判,根据市场的需求量决定自己的月饼生产量,包括生产小分量盒装、散装、小个头月饼,助力减少粮食浪费。对于“剩余月饼”,不妨借助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让保质期内的月饼找到最好的归宿。
当然,对消费者来说,选购月饼也应量力而行,让月饼少剩些,并避免“人情月饼”带来的浪费。(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