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论坛

“食金之风”只是虚妄的高级感 五谷杂粮才最养人

2022-03-02 09:37:54来源:泉州晚报编辑:郑添元
摘要:日前,“食金之风”再度流行。事实上,“食金之风”在金银箔粉亮丽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食用安全风险,同时助长了奢靡的生活习气。

  

5元的冰淇淋配上几片金箔后就卖到58元,一块覆盖薄薄一层金箔的巧克力甚至可以卖到12万元,还有金箔冰淇淋售价高达14万元,“食金之风”再度流行。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三部门以及农业农村部相继发文明确表态,严查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的违法行为。

根据我国食用农产品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金(银)箔金(银)粉类物质不是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不能用于食用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生产经营。商家之所以敢于对相关规定置若罔闻,并大肆炒作和售卖金银箔粉食品,正是看中了其中的巨大利润。

追溯历史,食金之风在我国古已有之。西汉的《盐铁论》就提及方士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明代的《本草纲目》也曾记载“食金,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服之神仙。尤以金箔入丸散服,破冷气,除风”。但这些古籍和医书受当时所处时代限制,或者包含迷信的成分,或者缺乏科学常识,也难免存有夸张的成分。

其实,在金银箔粉亮丽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食用安全风险。一方面,金具有极佳的耐腐蚀性,较大尺寸的金箔无法被肠道吸收,而纳米尺寸的金银微粒却可以穿透细胞壁直接进入细胞内部,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另外一方面,金本身并不是人体必需元素,少量的金银箔粉既不会提升食物的口感和香味,也没有任何营养价值,更做不到“抗菌”或延长食品贮藏期的作用,而金银箔粉中重金属杂质的风险却是始终存在的。

在科学常识获取如此便捷的网络时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对“食金之风”趋之若鹜呢?媒体调查发现,多位消费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购买金银箔粉食品的原因是“颜值高”“看着很高端”。可见,正是虚妄的高级感,让部分人着了道入了坑。而商家正是看中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和炫耀心态,借机大肆操作食金能延年益寿的噱头,营造所谓的高级感,妥妥地收割了这些人的“智商税”。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不法商贩使用低纯度金或者含铜合金来制作金箔粉,这更加剧了重金属摄入的健康风险,也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难度。

在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发展中,国人似乎练就了无所不吃的本领。网上就流行过一个段子: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跑的除了汽车,水里游的除了轮船,四条腿的除了板凳,两条腿的除了活人,其他的啥都吃!国人在吃上之所以如此豪放,与特殊的国情息息相关。我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历史上频繁的自然灾害与战争,让饥饿成了中国人潜意识里深深的恐惧,这也造就了中国人在饮食上“物尽其用”“以形补形”的传统思维。也正是国人对吃的情有独钟,衍生出了体系庞杂的中华饮食文化,而“食金之风”无疑是其中的糟粕,其传递出的是一种畸形的饮食观和价值观,不仅助长了奢靡的生活习气,也败坏了社会风气,理应及时刹住。

揆诸现实,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仍不足。当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我们终于摆脱了饥饿的记忆时,切不可在饮食上无所顾忌放纵自我,走向另一个极端。老话说得好:“五谷杂粮最养人。”人都是肉体凡胎,吃下去再多金银也不能给自己增加一丝高级感,在节约粮食、珍惜资源已成社会共识的当下,学会惜物养德才是真正无价的品质。(周培尧)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