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政协报·民意周刊》刊登了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刘广伟撰写的《减少粮食浪费,为国家造就“无形的良田”》一文。刘广伟一直致力于人类食事问题的研究,他在文中提到了损失型浪费、丢失型浪费、变质型浪费、奢侈型浪费、时效型浪费、商竞型浪费、过多食入型浪费等7种食物浪费类型。其中,因食物摄入量长期超过人体正常需求导致的“过多食入型浪费”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一种浪费。刘广伟认为,这种类型的浪费不仅涉及食物的损耗,还涉及医疗资源的消耗,同时威胁身体健康,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现在,很多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字头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吃得太多了,导致摄入过多,超过了肌体的正常需求,从而引发肌体的不正常状态。”在刘广伟看来,健康和吃息息相关,但怎样吃才健康,却又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刘广伟在他编著的《食学》一书中,将因为不当食物选择和不当吃法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称为“吃病”,包括:缺食病、污食病、过食病、偏食病、敏食病、厌食病等。尤其是过食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占整个吃病人群的60%以上。“过食会加快人体衰老,造成肥胖病,还会影响心脏功能、加重肠胃和肾脏负担,甚至会增加患癌症的几率。”
刘广伟提到,人类曾经经历了漫长的缺食阶段,深刻的缺食体验和思维定式长时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当人们步入足食时代,食物不再短缺后,缺食时代的行为习惯却不能马上改掉,每当面对丰富的食物,不由自主地就吃多了。因此,受到习惯、习俗的影响和约束,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或者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形成过食。例如,现代商业社会人际间应酬增多,增加了过食的环境和机会;待客时求多求丰的陋习未改,造成过食。此外,缺乏自律、缺乏正确的进食知识,以及心理和生理疾病,都容易导致过食。“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吃播,其实也会对人们的饮食行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刘广伟说,这些吃播中有一些是展示正常生活状态的,也有一些是猎奇的、或者有暴食倾向的。希望主播们能够掌握全面的食学健康知识,向大众传播科学的“吃”知识、“吃”文化,为国民健康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对于食源性疾病的认知不足、定位不准,是当下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刘广伟谈及,人们之所以意识不到“过食”造成的浪费和危害,是因为缺乏正确的饮食理念和指导。为此,他建议从娃娃抓起,加强食学通识教育,传播科学饮食、健康饮食理念。让节约粮食、减少浪费成为每位“食者”的通识课;让因过食而造成的食物浪费行为,受到道德的谴责。更新和修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另外,每天在做饭和吃饭的时候,也不妨多一些“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的意识,少做一点,少吃一点。“我们应该树立‘美味与健康’统一的双元膳食观,不要盲目追求和放大膳食本质之外的功能,要摒弃铺张、猎奇的陋习,这样才能吃出一个健康的民族。”(奚冬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