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农业

黑龙江:践行大食物观 端稳“中国饭碗”

2022-12-29 10:21:56来源:央广网编辑:吕可意
摘要:2022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024.8万亩,粮食总产量1552.6亿斤,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这丰收的喜悦中,自然资源产出的多样美味让大国粮仓更加殷实。

  

2022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024.8万亩,粮食总产量1552.6亿斤,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这丰收的喜悦中,自然资源产出的多样美味让大国粮仓更加殷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着力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食用菌开出致富花

黑龙江物产资源丰富,有185科约2500种植物、1000种大型真菌,农业生物质资源全国第一,黑木耳产量全国第一、食用菌鲜品总产量全国第四。近年来,黑龙江着力打造标准化、工厂化、智能化、产销一体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完善食用菌加工链条和市场开发,推动食物来源由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

东宁市有“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的称号,那些大棚里的菌包袋中钻出的一朵朵黑木耳成为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成为村民致富“金疙瘩”。

“我们村现在大部分人都从事黑木耳种植,今年全村一共种植黑木耳一千多万袋。”东宁市东宁镇太平泉村是东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缩影,村党支部书记许华强介绍,太平泉村采用标准化种植技术,实行“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的模式,从源头上保证了黑木耳的质量安全。

2021年,东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24元,其中仅黑木耳一项就增收16000多元,东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黑龙江率先突破3万元大关,并连续16年稳居全省第一位。

与东宁一样,在被称为“中国猴头菇之乡”的海林市,这里的猴头菇产业发展已成规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海林市海林镇模范村被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叫作“蘑菇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模范村就有村民人工栽植猴头菇,2015年,村党支部书记谢国强组织党员牵头成立了悦来颐和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科学种植猴头菇。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我觉得种植猴头菇这条路算是走对了,现在村里生产的猴头菇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合作社正谋划投建猴头菇深加工产品的全产业链设施,力争在两年内打造出全海林市,甚至是全国最大的猴头菇种植基地并将产品向全国推广。”提起对未来的规划,谢国强和村民们都干劲十足。

向森林要食物 生态食品从林间走向餐桌

森林是天然的“大粮库”,蕴藏着丰富的食物。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森林面积21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可用于发展林下产业的林地面积近1亿亩,开发利用空间巨大。

松子、蓝莓、沙棘、金针菇、刺嫩芽、五味子……近年来,龙江森工集团加快发展以森林农业、森林食品、中药材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将更多森林美食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自2019年起,龙江森工集团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依托林区资源,把以刺五加为龙头的“寒地龙药”产业作为强企富民的支柱产业之一。

“从全国来看,80%的刺五加来自黑龙江,黑龙江80%的刺五加来自森工集团,而森工集团的十分之一来自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品质好、药用价值高的野生刺五加成为了我们的一大优势,不少中医药企业实地调研我们的野生刺五加后,都表达了很强烈的合作意愿。”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桂安说。

从2020年开始,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以“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举”的方式全力发展刺五加林下栽植。经过两年的发展,公司刺五加产业已形成从培种到育苗,从栽植到管理的规范化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已建成500亩育苗基地,每年可育苗2000万株,实现刺五加种苗自给自足。

“世界紫苏看中国,中国紫苏看桦南。”近年来,龙江森工集团桦南林业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紫苏产业,通过科技引领、政策扶持、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等措施,建成全国最大的“紫苏之乡”,探索出一条林区转型发展新路径。

桦南林业局有限公司坚定不移走“森林农业+紫苏加工业”融合发展之路,建设了10万亩有机紫苏种植基地,依托紫苏种植优势,打造“一中心、四工厂”国内最大规模紫苏产业园区,并于2016年成立了东北首家紫苏精深加工企业——桦南农盛园食品有限公司,当年投资当年投产,开启了紫苏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桦南农盛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辉介绍,未来将以物理低温冷榨为主要发展方向,不断提升紫苏研发的科技含量,增加高、精、新设备,制取高品质紫苏的衍生产品,加快推动紫苏全产业链发展。

为了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龙江森工集团旗下的黑龙江森工森林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凭借区域内优质森林资源,打造出天然美味的系列森林食品,形成多元化产品结构,让越来越多的“森林热量”“森林蛋白”从林间走上餐桌。

向江河湖要食物 冷水鱼“游”向全国

“家人们,看看这位大哥订购的鱼货,有各种的纯江鱼,‘三花一岛’名鱼,非常适合清蒸干煎。”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网红张浩忙个不停,一部手机让他与全国各地美食爱好者联系起来,他每天都通过网络直播介绍黑龙江抚远市的冷水鱼,并从中收获了大量的订单。

年终岁尾,抚远东极鱼市比往常更加热闹,这里是声名远扬的鱼类交易集散地。眼下,市民正忙着选鱼,网红在忙着直播卖鱼,鱼市里呈现购销两旺的景象。同张浩一样,在抚远东极鱼市有近百名网红通过不同的平台把产自抚远的各种冷水鱼销往全国各地。

抚远境内有鱼类21科105种,经济鱼类11科34种,其中鲟鳇鱼、大马哈鱼和“三花五罗”最为著名,抚远市更有“中国鲟鳇鱼之乡”“中国大马哈鱼之乡”的美誉。

目前抚远市的冷水鱼产业已形成了繁育、养殖、研发、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冷水鱼系列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打开了国内外市场。2022年抚远冷水鱼产量达到17650吨,产值达到5亿多元,实现了历史新高。

12月27日,以“千年渔猎 生态渔业”为主题的“2022黑龙江冷水鱼·冬捕季”系列活动在哈尔滨启幕。接下来的一个月,全国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高峰论坛、传统冬捕大典、全国冬钓大赛,以及各具地方特色的多湖联动冬捕活动陆续登场,为广大消费者呈现一场品乐赏购一体的冰雪渔业嘉年华,以实际行动打造祖国最北方的大食物观先行地。

黑龙江省渔猎文化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水产种质资源丰富,孕育着以“三花五罗十八子、红白鳇+大马哈”为代表的100多种野生鱼类。优质水产品具有“味道鲜美、肉质紧实、品类繁多、绿色安全”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未来,黑龙江省也将发挥生态、气候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冷水渔业养殖加工,打造大宗淡水鱼现代渔业核心生产区,建设特色品种和冷水鱼类养殖基地,发展精深加工产业,构建鱼仓冷链物流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组织化水平,推动冷水渔业高质量发展。

辽阔的土地、广袤的森林、丰富的水系,都蕴藏着极为富集的食物资源,黑龙江将积极探索拓展食物来源、丰富食物品种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特色食品产业,建设国家稳定可靠的食物供给基地,为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端稳“中国饭碗”作出更大贡献。(马俊玮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