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走进拉萨市柳梧新区柳梧乡达东村,平坦的水泥村道通至家家户户,整洁的农家小院旁“小果园”“小菜园”郁郁葱葱,不远处的农作物绿油油一片,设施大棚内瓜果飘香,树林边牛羊成群,一幅农业旺、农村美、村民富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启动以来,西藏自治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正逐步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市民的“菜篮子”、居民的“休闲地”。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培育富民产业,夯实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基础;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居住分散的农牧民也能抱团发展;依托特色旅游资源让农牧民吃上旅游饭,就地就近实现增收……随着一系列扎实的产业发展举措,我区农牧区产业兴旺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以青稞、牦牛、藏猪、藏羊、奶业、蔬菜、饲草“七大产业”为重点的“7+N”农牧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以10个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基地为主的国家重要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已经建立。
数据最具说服力。“十三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1个、全国特色优势产区5个、农业产业强镇6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4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16个。截至2020年底,全区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162家、13475家,比2015年增长65%、1.9倍,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信息系统的家庭农牧场9240家,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均较2015年实现翻番,农畜产品加工综合转化率达到15%。
乡村旅游更火热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我区把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稳步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农村供水工程等,建设美丽乡村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拉萨达东村、林芝索松村、那曲铜龙村……随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越来越多市民走出城市,到乡村寻找“诗和远方”,推动了乡村旅游兴旺起来。
2020年,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围绕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乡村旅游点布局,推出藏东乡愁之桃村寻踪游、藏南乡恋之红谷游、藏西田园之农事休闲游、藏北牧歌之黑帐篷慢享游4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有了更多新鲜体验与“看头”。去年一年,我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061万人次,实现收入12.17亿元,农牧民直接和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就业8.6万人次,人均实现收入4300余元。目前,全区具备旅游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点达300多个,特色旅游小镇26个,家庭旅馆达到2377家。一个个美丽的令人流连忘返的乡村,成为高原农牧民宜居宜业的有效载体,更让我区旅游业蓬勃发展。
农牧民更有干劲
“1星期来1次,每次送100多斤牦牛奶,可以卖1000多元,这样每年可以收入六七万元。”一大早,那曲市色尼区阿达村的尼珠开着装鲜奶的车来到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他说,“有这样的企业帮助我们,不好好干都对不起党的好政策!”
西藏和平解放前,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沉重的赋税、乌拉差役和高利贷盘剥。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把歌唱,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70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西藏农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保持了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态势。2020年,我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5年增速保持在13%左右,增速均居全国第一。
产业旺了,腰包鼓了,农牧民群众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干劲更足了。如今,在高原大地,随处可见群众辛勤忙碌的身影和幸福的笑脸。
如今,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农牧业强、农牧民富、农牧区美的图景正在高原大地徐徐铺开,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唱响了乡村振兴的奋进之歌。(李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