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与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相隔2000多公里,自1996年起,江北开始对口帮扶册亨,结成“远亲”,虽然距离遥远,但是两地的走亲交流、协作帮扶一直在频繁进行,成就了一段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深厚情缘。
25年间,江北累计向册亨投入帮扶资金2亿余元,帮扶物资8万余件,帮助册亨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干部交流培训、农特产品销售、特困群体救济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2020年3月,册亨县成功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提前实现脱贫摘帽。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立足实际,打造脱贫致富“产业名片”。缺少致富产业,这是大多数贫困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江北协助册亨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打造了三张“产业名片”:“一滴油”“一坝菜”“一块布”,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
转移就业,提高脱贫致富“造血能力”。江北通过出台奖励政策、组织专场招聘、推出爱心岗位等形式,过去3年,已累计吸纳册亨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758人。江北还拨付册亨就业技能培训补助资金,累计开设特色专业培训班148期,帮助贫困劳动力2911人实现就业。
组团帮扶,确保脱贫致富“全程在线”。江北全面推进8个街道(镇)、12个村(社区)、28所中小学、12家医疗结构、39家企业、6家社会组织等参与基层结对和帮扶。2018年以来,共捐资4000余万元,有效解决册亨当地“两不愁三保障”等突出问题。
2020年8月,江北—册亨达成东西部扶贫协作乡村振兴共建协议,册亨县弼佑镇伟外村被确定为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点,两地共同打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样板。
25年山海相连,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美好的故事还在继续。
一滴油”撬动油茶产业链
山茶油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它的原材料油茶在册亨种植历史悠久,全县有油茶林20余万亩,3年多前还处于“产茶油籽卖茶油籽”的阶段,平均亩产只有80斤,市场收购均价每斤8元左右,当地老百姓“守着金果子,过着苦日子”。
2018年,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启动。当年4月,江北帮扶工作组入驻册亨,助力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组成员坦言:“在来册亨之前,我们不懂油茶,到这里经过一段时间调研后,我们决定把这个历史悠久的产业进行升级,做大做强。”
在前后方的共同努力下,3年来,江北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700多万元,在当地打造了改良、示范、培育、苗圃、烘干、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油茶全产业链经济。为打造全产业链,江北区帮扶工作组协助册亨县部署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即“制定一个规划,建设一个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打造一个良种繁育基地,投产一个亿元加工企业,撬动一个十亿油茶产业”。
在江北区资金帮扶下,册亨县弼佑镇对400亩油茶林进行示范改造,改造后亩产在200斤以上;建设了56亩油茶苗圃基地,每亩可育苗25万株,产值达80万元,经济效益凸显。
“我家30多亩茶林改造后,去年迎来了大丰收!平均每亩可收茶油籽300斤,卖了近8万元。”提起去年秋天看到一棵棵油茶树弯着腰“驮着”密密麻麻的油茶果的场景,弼佑镇洛江村村民覃阿全依然高兴得合不拢嘴。
产量上来后,后续的产业链条更为关键。紧接着,江北投入帮扶资金858万元,建设油茶籽烘干厂进一步提升油茶籽的品质;投入700万元建成油茶加工厂,每年可以生产500吨以上的精炼油茶籽油,打造了“红球源”等系列油茶品牌。
“按茶籽油每斤400元的售价计算,可以实现年产值1亿元以上,油茶加工厂将成为册亨县第一家年产值破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江北帮扶工作组组长吴益统说,去年10月,册亨顺利通过中国林产业联合会专家团队评估,被授予“中国油茶名县”称号。
漫山遍野的油茶林还藏着“宝贝”。2018年,在江北区帮扶下,弼佑镇投入资金104万元,在伟外村五组建设占地110亩的林下立体养殖本地乌骨鸡项目,探索油茶林下养殖土鸡的“林禽”发展模式,现在每到秋季,村民们都能实现油茶和土鸡的“双丰收”。
截至目前,册亨油茶种植面积为28.5万亩,年产茶油2000吨,产值达5亿元,油茶发展带动从业人员10余万人,其中贫困户2.5万人,册亨县油茶产业已形成一条长长的“致富链”。
在江北的帮助下,册亨县油茶产业“十四五”规划已完成,根据规划,2025年,当地将建成以弼佑油茶种质资源库为核心,汇集产、学、研、布依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西南油茶科旅谷,全县油茶面积40万亩以上,油茶籽产量突破2万吨。
“一坝菜”助推农业现代化
3月,位于册亨县冗渡镇坛坪村坝区基地里的蔬菜青翠欲滴,微风拂过,掀起一层层绿浪,务工群众正忙着采摘鲜嫩的广东菜心。村民陈丽乐滋滋地说:“我的地原来自己种稻谷,一年收入2000元,蔬菜基地建立后,土地流转租金加上劳务费用,一年多了2万多元收入。”
她口中的“蔬菜基地”全称是“东西部协作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2019年10月,由江北引入的帮扶企业建立,目前,几乎每天都有10吨菜心供往粤港澳大湾区,村民只管种不愁销,累计采收产值已超千万元。
册亨石漠化严重,平地极少,全县500亩以上连片坝区只有6处,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经过考察调研后,江北来的农技专家王剑介绍了宁波人赵波来这里开公司、建基地。从着手开始土地流转到第一批广东菜心收获,只用了7个月。
排洪渠、机耕道、自动化喷灌系统……江北投入东西部帮扶资金600多万元,快马加鞭推进基地建设,曾经山沟里的“旮旯地”用上了现代农业技术。同时,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由企业负责市场开拓和基地的日常运营管理,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参与建设,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以劳务的方式参与坝区基地建设。
有了这个1000多亩的蔬菜基地,当地农户不但可以收土地租金,还有了就业岗位,坛坪村730人实现脱贫。去年起,江北继续投入帮扶资金760万元,帮扶册亨其他5个坝区建立蔬菜基地。“预计未来仅广东菜心年销售可破亿元。”赵波在向江北提交的报告中这样写道。
“一块布”促动锦绣彩蝶变
一边是传统的织机有节奏地发出清脆的响声,一边是高速缝纫机飞快运转、呼呼作响。在位于册亨县纳福新区宽敞明亮的中华布依锦绣坊内,古老和现代完美交融,合奏出一曲动人的“致富之歌”。
这是江北区投入1300余万元、在册亨县建立的15个特色布依锦绣坊之一。目前,15个布依锦绣坊实现年产值6900余万元,带动近5000名绣娘就业。
册亨县享有“中华布依族刺绣之乡”的美誉。2018年的数据显示,全县有绣娘2万多人,土布刺绣产业基础好。但缺点是,产品比较初级,用户体验感差,市场接受程度低,市场局限在本民族,很难打开销路。
对此,从2018年起,江北依托宁波作为服装大市、强市的优势资源,同时紧抓布依族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制订了“改进设计、改良工艺、改善销售”的工作思路,致力把“指尖绝艺”提升为“指尖经济”,带动少数民族利用民间手艺实现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江北和前方帮扶工作组一起,依托宁波强大的技术力量,从土布改良、刺绣优化、产品设计研发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目前已形成服装、家纺、配饰、文创四个发展方向,并研发出200多种产品,成功把传统与时尚融合在一起,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江北区发改局有关负责人说。
好的设计,需要好的设备和技术才能变成好的产品。江北从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谋划,把从业人员的培训放在第一位,2018年拿出40万元组织绣娘培训,2019年又投入50万元进行培训。该区还投入130万元,帮助引进电脑平车、绣花机、锁边机、整烫机等设备,导入大工业生产概念,有效提升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在云娇公司位于册亨县高洛街道的扶贫车间里,厂房和纺织设备都是江北出资建造、购置的。“我们有技术、肯吃苦,之前要找到‘舞台’,得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云娇公司生产部负责人、黔西南州州级服饰传承人黄莲说,有了扶贫车间,很多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据高洛车间总经理郑传兴介绍,该车间目前主要承接普通服饰生产订单,布依锦绣坊则侧重于土布时尚化、特色服饰、配饰及其他布艺产品生产,工人及绣娘普遍月收入在2000元至3000元,依据工艺及岗位不同,多的可达到4000元至6000元,甚至达到每月八九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