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农业

食育让我们更“会吃”

2019-06-16 19:01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编辑:新闻中心
  

胡美兰 未雨绸缪终结果,《食育周刊》已起航。今年两会期间,本报推出“食育”专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5月24日,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司支持,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中国营养学会、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协同治理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中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联盟、中国校园团餐联盟协办的首届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食育研讨会暨中国食品安全报《食育周刊》揭牌仪式在北京举办,赢得各方广泛支持。《食育周刊》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希望通过我们的《食育周刊》,让更多的人都会吃——吃得更美味、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未来,我们将同沐风雨,共享彩虹。

与“食”相处,必先“育”之。食育,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名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食物、食材、食谱、食用、食量、食相……然而,对这些词语的了解与掌握,都离不开暂时还未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的“食育”这个词语。

食育,指与各种“食物”与饮食有关的活动与教育。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食”的知识,从而引导“食”的正确行为。

在先秦《礼记》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这反映了中国传统食育家庭教育模式,揭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食育文化。孔孟食道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思想精髓体现,这些均为现代食育的探索奠定了思想基础。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前适逢《纲要》实施的关键阶段。自此,“食育”一词也从隐性走到了台前,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提上了各级部门的议事日程。

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人肥胖率达12%。部分地区中小学肥胖率已经超过20%,这就意味着校园里每5个孩子里就可能有一个小胖墩,青少年超重现象已经日趋严重。要改变这种情况,孩子的食育教育刻不容缓。

食育,这是民族和文化的事。了解中国食文化,会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是中国的食文化,至少有一万年。但食育这个事儿,那是一天一天、一辈一辈持续积累的事,必须从小踏踏实实地抓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如是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食育要从娃娃抓起,从营养入手。“食”和健康关系很大,能够吃出健康来也能够吃出疾病来,要吃出健康来,就需要有知识,这就是食育的重要性。

宏图已绘就,问题已显现,关键在落实。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在首届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食育研讨会暨中国食品安全报《食育周刊》揭牌仪式上表示:食育是提升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基石。食育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希望社会各界把它作为建设健康中国,提升国民健康素质非常重要的一块基石来推动。下一步将加强与各方积极合作,共同编制食品卫生安全手册、食育教材、家长读本等,通过建设食育试验区、试点校等形式,使食育真正面向学生,面向学校,面向家庭落地。同时,也希望广大媒体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社会各界形成协同创新、联合发展,共同把食育工作做好。

知其食,识其味,育其人,健其体。通过社会各界和多种途径,让“食”的科学知识、“食”的思维方式、“食”的选择能力、“食”的传扬精神“育”入每一个校园、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

食育,让我们更“会吃”。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