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农业

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介绍食菌防毒指南

2020-08-04 10:16:39来源:曲靖日报编辑:郭逸凡
摘要: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介绍了避免菌中毒、分辨毒蕈和食用野生菌、科学鉴定等实用方法,提醒市民做好防控。

  

雨水落地,菌子快快长。对于云南人来说,野生菌是任何食物都无可替代的家乡美味。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介绍,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已知的就有700余种。其中,云南野生食用菌种类达全国种类的75%,居全国之首。在全国已知种类的野生蕈菌中,毒蕈有400余种,其中,云南有200余种。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要分辨出这200余种毒蕈,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于是,在民间就常有一些辨别毒蕈和食用菌的“传言”,比如颜色鲜艳的有毒、煮的时候银器变黑的有毒……杨祝良说:“要靠几条简单的办法,把几百种食用菌和毒蕈区分开来,是不可能的。”怎样才能安全愉快地食用野生菌呢?请耐心看完这份“食菌防毒指南”吧。

云南省卫健委连发预警提醒市民安全食用野生菌。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消息:从今年5月至7月20日,云南省已发生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其中,12人死亡。与去年同期相比,中毒起数下降了33.90%,中毒人数下降了35.64%,死亡人数减少了17人,累计成功救治中毒患者2000余人。“你看见‘小人人’了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食菌中毒的症状,但食菌中毒的症状不只是出现幻觉,还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等。如果食菌者出现了以上症状,可以不要再等“小人人”了,应第一时间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就医。

从收治的食用野生菌中毒病人特点来看,城市的居民中毒者少,且引起中毒的野生菌多为可食用微毒菌类,症状相对轻微;危重症及死亡病例多为农村居民。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韩斌医生说,城市居民大多数是在农贸市场采购野生菌,买到的是来源可靠、分类清楚的野生菌,并且大多是年年食用的安全菌类,比如可食用牛肝菌、青头菌、干巴菌等。而在农村,居民往往过于依赖自己采拾菌子的经验。采拾者往往会把常见的、经济价值高的菌子进行出售,把一些不常见的毒蕈留下来,邀约亲朋好友一同食用,从而导致群体性中毒事件发生。如曲靖一名中年男子上山采菌,误将白毒伞(致命鹅膏)当作可食用的鸡土菌采摘回家食用,还好哺乳期的妻子没有食用。该男子食用白毒伞后出现了剧烈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并导致肝脏衰竭,幸运的是,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主治医生采用了“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才成功将男子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挽救了男子的生命。

食用野生菌后有人中毒有人没事

食菌中毒的,不一定都是食用了毒蕈,也可能因身体差异,出现一群人食菌,却只有少部分人中毒的情况。7月28日21时,玉溪市人民医院接诊了一名食菌中毒的24岁女子。根据女子家属回忆,当天下午,家里有10多人在一起就餐,菜品中有野生菌“见手青”(伤变后呈靛蓝色显色反应特征的一类牛肝菌)。食用“见手青”后,女子出现头晕头痛,随后到医院治疗,除女子外,其他就餐人员无中毒反应。

“吃菌是否会出现中毒症状,取决于菌的品种、吃菌的数量、菌是否烹熟、个人体质等诸多因素。”玉溪市人民医院急诊一区抢救室主治医师李艳告诉记者,在日常接诊的病例中,食菌中毒者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型或神经精神型。此外,食用野生菌时饮酒会加速毒素吸收,减慢代谢,所以食用野生菌时应避免饮酒。

菌中毒会出现哪些症状

韩斌介绍,毒蕈中毒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可按中毒的症状分为6个类型。

胃肠炎型

这是最常见的中毒类型,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多在食用后10分钟至6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急性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或伴有头昏、头痛、全身乏力等症状。中毒者一般病程短、恢复较快,愈后较好,死亡者很少。但严重者会出现吐血、脱水、电解质紊乱、昏迷以及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神经精神型

引起这类型反应的毒蕈有多种,有些毒蕈可引起类似吸毒的致幻作用。从中毒症状可以分为神经兴奋、神经抑制、精神错乱以及各种幻觉反应。如俗称“红见手”的褐黄牛肝菌,食用后会先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症状,然后有烦躁、幻听、幻觉、妄语等怪异行为,少数人还有被迫害妄想,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中毒者会感觉眼前有活动的“小人”或“动物”,进而有打人毁物、狂奔乱跑,甚至出现自伤及伤害他人行为。

溶血型

食用这类毒蕈的中毒潜伏期比较长,一般在食用后6~12小时发病。除了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烦躁不安等症状外,还会导致红细胞受损。主要表现为急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大及脾大等症状。严重者脉弱、抽搐、幻觉及嗜睡,中毒后期中毒者可能因肝脏、肾脏严重受损及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

肝脏损害型

肝脏损害型是食用野生蕈中毒致死的主要类型。毒伞肽类毒素直接作用于肝脏细胞核,使细胞迅速坏死,一般病程2~3周,中毒者可能出现病情反复。此类中毒事件多由误食毒伞、白毒伞、毛柄白毒伞等剧毒野生蕈引发,中毒者会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广泛性出血、肝昏迷、少尿、无尿、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抽风、休克等症状。该类中毒类型病程长,病情复杂而凶险,如抢救不及时,中毒者病死率可高达60%~80%。

呼吸与循环衰竭型

这类型中毒者主要反应为呼吸衰竭与循环衰竭。主要是亚稀褶黑菇中毒导致。以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呼吸麻痹为主。

光过敏性皮炎型

短黑耳、胶陀螺(又称猪嘴蘑)中含有光过敏性物质卟啉类,当毒素经过消化道被吸收,进入人体后可使人体细胞对日光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部位均出现皮炎,如红肿、火烤样发热、针刺般疼痛症状。该类中毒症状潜伏期较长,一般在中毒者食用毒蕈后1~2天发病。另外,有的中毒者还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病症。

中毒处理

及时到医院洗胃别忘记带上菌子。那么,若发现自己中毒该如何处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饮水进行催吐,然后及时到医院就医。家属在送中毒者到医院前,要将中毒者食用过的菌子(最好是生的,若没有,带上烹制过的)一并带到医院,提供给疾控中心进行采样辨别,以便医院对症下药。据了解,食菌后6小时内,是食菌中毒洗胃的“黄金时间”,所以一旦食菌中毒,务必及时到医院进行洗胃、导泄等相关治疗。“野生菌中毒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因此食用野生菌应特别小心谨慎。”韩斌医生提醒说:切莫因为症状轻微而忽视,早期到医院处理可以得到最佳的救治时机。如果是在餐馆发生菌子中毒,可拨打当地卫生监督部门或疾控中心的电话,采集标本进行鉴定。

分辨毒蕈和食用野生菌的方法

传言 不能一概而论

颜色鲜艳者、菌盖上有疣突的野生菌有毒。真相:菌子的颜色和毒性没有关系,可以食用的菌子里也有不少颜色鲜艳的。例如,红汁乳菇、红黄鹅膏、喇叭菌等。红黄鹅膏也叫鸡蛋菌,炒的时候有一股鸡蛋的香味,菌盖中心有明显钝凸,呈伞形至近平展的伞形,边缘呈黄色,中心呈红色,边缘有明显长条纹,盖表光滑,湿时黏,偶尔有黄色菌幕残片;喇叭菌,也叫金黄喇叭菌,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外表鲜艳的菌子了,在保山、腾冲等地很常见,以上两种均是可以食用的野生菌。

虫子不吃的野生菌有毒,虫子会吃的无毒。真相: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这和菌子的生长期有一定关系。菌子到了成熟期,会自然散发出香味,从而吸引昆虫来取食。有些菌子有毒,但也会有虫子取食。如白毒鹅膏,虫子吃完后不会立即中毒死亡,它的毒性具有延时性。蘑菇上有虫子食用过的痕迹,人们误食后,一样会中毒。

可食用的无毒野生菌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松树或栎树上。毒蕈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真相:这个完全没有道理,是一种经验之谈。例如,鬼伞菌就生长在草原、旷地,有动物粪便的肥沃地上,但这种菌子是有毒的。

有鳞片、黏液、菌托和菌环的菌子是有毒的。真相:如黏盖奥德蘑,它表面有一层透明的、厚厚的黏液,却是可以食用的。再如乳牛肝菌,新鲜的时候表面也会有黏液,很黏滑却可食用,所以不能一概而论。长有菌托、菌环、菌盖上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而鹅膏属是伞菌中有毒种类最为集中的类群。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许多毒蘑菇。云南野生菌中毒事件90%都是由鹅膏属菌引起的,它和鸡土很像,人们容易误食。但同样有菌环和菌托的红黄鹅膏菌,却是很美味的一种食用菌。

如玉溪村民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专家推断是亚稀褶红菇,也叫亚稀褶黑菇,属红菇科。这种毒菌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不鲜艳,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烹煮野生菌时银器、大蒜、米饭变黑的有毒。真相:银器、银针试毒,在很多国产电影、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似乎是一种极其灵验的验毒方法。银器验毒的原理,是银与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古代提炼的砒霜纯度不高,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银器有可能验出。但是,所有毒蕈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让银器变黑。不过,在云南有一种叫“叶状耳盘菌”的野生毒蕈,看上去像木耳,会让大米、大蒜、鸡蛋等变黑。

野生菌与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大,有些野生菌的毒素可以经过一定的煮、炒后被破坏,但也有的毒素特别耐煮。如鹅膏所含的毒素可分为毒伞素、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3种,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耐干燥、耐酸碱,剧毒鹅膏用高压锅煮一天毒素也不会被破坏。

吃菌一定避开这些毒蕈。九成以上中毒死亡事件因为它们。在众多毒蕈中,有一类毒蕈毒性非常厉害。研究人员做的一项统计显示,在食用野生毒蕈中毒死亡事件中,90%以上是由剧毒鹅膏引发的!在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基金项目资助下,杨祝良与同事、学生开展了剧毒鹅膏的研究。通过十多年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在我国分布有黄盖毒鹅膏、灰花纹毒鹅膏等12种剧毒鹅膏,它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剧毒鹅膏菌在云南分布有6种,特别在滇中、滇西北比较多,它们喜欢生长在松树林和栗树林。剧毒鹅膏的毒性有多强?如灰花纹鹅膏,只要食用10克就可致成人死亡。

昆明、楚雄、大理、曲靖等地的居民,要忌食“黄罗伞”和“白罗伞”。民间俗称的“黄罗伞”和“白罗伞”是可以食用的,但这两种野生菌长得非常像致命鹅膏(白罗伞)和黄盖鹅膏(黄罗伞),不小心误食就会酿成悲剧。2011年8月10日,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一平浪镇有14人误食“白罗伞”中毒,其中一人死亡;2007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三街镇黑泥村一名村民也发生了误食“白罗伞”中毒事件,幸好抢救及时。那么,要如何避开剧毒鹅膏呢?杨祝良说:“避开‘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菌子,也就避开了剧毒鹅膏。”

这类菌子 有的可食用 有的有剧毒。另外,还要避开亚稀褶红菇(火炭菌)。在云南,被称为“火炭菌”的菌子至少有5种,其中有的可以食用,有的是绝对不能吃的。有毒的火炭菌切开后是暗红色,不会变成褐色或黑色;可食用的切开后会变成褐色或黑色。

备受宠爱的牛肝菌也得小心。一些牛肝菌也是有毒的,但毒性不大,比如俗称的白葱、红葱、见手青,这些牛肝菌含有会让人产生幻觉的毒素。烹调加工牛肝菌时,如果时间不够,没能把化学成分破坏,也会引起中毒症状,但基本上不会致死。杨祝良建议,用开水煮菌子的话,最好煮7~10分钟。楚雄、曲靖等地有几种牛肝菌也不可以随便食用,食用后会导致腹泻。白牛肝菌没毒,就算生吃也没问题。那么,难道就不能安心享受野生菌的美味了吗?其实,不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只吃自己熟悉的菌子,不吃不认识的。”杨祝良说。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