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记者从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和市疾控中心了解到,自6月中下旬以来,玉溪市已发生多起家庭自采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敲响“舌尖上的警钟”。据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导致全市野生菌中毒的菌种主要为见手青、牛肝菌、马勃菌、鹅膏菌和亚稀褶红菇(外形酷似火炭菌中无毒的稀褶红菇)。截至目前,食用见手青中毒病例占80%以上,大多症状较轻;重症病例多为自采误食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剧毒野生菌。
“重症病例中毒的最主要原因是:有毒和无毒的菌种太像了,老百姓盲目自信,认为自己采的就是之前一直食用的那类菌种,捡回家加工后就吃,一吃就中毒,到医院连自己都不知道是认错菌了。”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比如鹅膏菌类,有的能吃有的不能吃,有些和小鸡枞长得很像,大多剧毒菌都属于这一类,毒素也无法通过高温烹调去除,食用后会对人体造成多脏器损害,该菌属包揽了90%以上毒蘑菇致死案例中的野生菌。还有大家常说的火炭菌,它分为密褶红菇、稀褶红菇、亚稀褶红菇,三种菌仅凭外形难以区分,需要专业人员结合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才能进行准确鉴别,进食前两种不会中毒,但亚稀褶红菇却含有剧毒,进食后中毒死亡率极高,近年来玉溪市已有多起误食该菌导致中毒死亡事件发生,大家最好不要自采自食。”
此外,不正确的烹调方式、杂菌中混入有毒菌种等原因也会造成野生菌中毒。市疾控中心提示:人们在进食野生菌前,要养成拍野生菌照片和留样的习惯,这样一旦发生中毒可以及时提供给专业人员鉴定,辨别中毒菌种,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赢取救治时间。玉溪市政府食品安全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尚无简易科学的方法鉴别野生菌是否有毒,仅依靠民间流传下来的“经验”并不能保证可以避免误采有毒野生菌。同时,在民间流传的一些“鉴毒诀窍”并不科学、严谨、全面,很容易误导人,大家切不可用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健康冒险。
针对全市野生菌中毒案例多发的情况,市政府食品安全办提醒,一定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食用野生菌,坚决不采、不买、不食不熟悉的野生菌;对常见可食的野生菌,也不要多种菌种混杂加工食用,加工过程要确保炒熟煮透,每次食用不宜过量;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饮酒会加速毒素的吸收,一旦中毒,中毒症状更重,更易成为重症患者。
玉溪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和市疾控中心同时提醒,人们在食用野生菌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及时就医,千万不能有“拖一拖、缓一缓就会好”的想法,以免延误病情造成生命危险;在等待救治的过程中,要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催吐、导泻;就诊时告诉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菌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同餐者,将保留的野生菌样品或者照片给医生做救治参考。如果所就诊医院不具备救治野生菌中毒的医疗条件,医院要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尽快将病人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冯天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