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张铁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今年7月,责罚分明的垃圾分类制度跃入公众视野。从好奇、围观到研究、探讨,公众对这项制度的热情始终不减。饱受关注固然令人欣喜,但并不代表未来一马平川。让垃圾分类制度平稳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依然任重道远。(8月6日《半月谈》)
“最严”垃圾分类实施已有初步效果,由开始的抵触到现在的习惯,上海市人民已经做出垃圾分类的良好表率。“干湿分类”成为日常出门的习惯行为,“拎得清”不再是垃圾分类的要求,“守得住”才是日后发展的大趋势。
垃圾分类早已有之,但是从“知道”到“做好”之间,更需要公众的行动与支持。“被放错位置的资源”曾是宣传垃圾分类的口号,而今如何做好垃圾分类、把分类进行下去,成为垃圾分类的主题和中心,“守得住”是下一步要达成的目标。
“守得住”基本理念,让分类因地适宜。区域发展千差万别,垃圾分类也不该千篇一律。政策下发具有统一性,但是各地在实际贯彻执行时,更需针对地方特色采取有效应对方案。垃圾分类不是一个抽象概念,更该从深层次挖掘与理解,试点到推行的工作要衔接到位、环环相扣。将垃圾分类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将工作干好干细,将“拎得清”执行贯彻好,并把“守得住”坚持好。
“守得住”基本秩序,让分类有条不紊。垃圾分类的工作千头万绪,必须从最初规划就有序做好,才能在逐步开展中因势利导,把分类做实做细做好。“拎得清”是首要的基本秩序,唯有对分类熟知在心,才能在日常落实中做到心中有数、手下出活。凡事都要讲求秩序,垃圾分类更要把程序性环节把握好,做出实效、做出成果。“守得住”不仅要守住成果,更要把干事的好习惯保持下去。
垃圾分类“拎得清”更要“守得住”,这需要政府部门落实好政策,做好工作分配,调动起群众积极性;加强执法力度和监察手段,让垃圾分类更有执行力;在社会中达成共识,让“垃圾围城”成为历史过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