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出在羊身上,外卖平台抽成上涨,最终买单的还是顾客!
经常在沙县小吃订餐的李女士发现,在实体店内吃饭,一份蒸饺5元,一份飘香拌面5元,加肉丝的7元。可是在外卖平台上,店铺餐饮价格都涨了,5元的都变成了8元,涨了3元。
除李女士的发现外,很多餐饮店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以早餐店为例,一家原本1.5元的包子卖到了2元,原本6元的一碗胡辣汤涨到了8元,此外,打包费还要另计。
一家海鲜餐厅的粉丝蒸扇贝,在外卖平台销售价格为25元/只,店内则为15元/只。
比较奇怪的还有,软件推荐的满减搭配,原来满减搭配后,15元左右的套餐变成了20元起。通过对比,原来外卖和门店菜品有“两套价格体系”。
1 熬过春节配送费 外卖价格还是涨了
前段时间受春节假期影响,外卖配送费高涨,让不少顾客感慨,吃不起外卖了,比平常贵了太多,由于人手不够,订餐价格贵了不说,等餐时间也成倍延长,外卖服务体验极差。
春节开工,配送费回归正常,外卖人员回流也缩短了等餐时间。正当人们开始重新接受外卖带来的好感时,突然发现价格似乎真得变高了。
商家老板们表示,春节过后,的确上调了一部分线上产品价格。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因为年前的平台佣金上涨事件,不得已才想通过变通保住一部分利润。
2 两套价格体系实锤,商家表示无奈之举
北京市朝阳、通州等地50余家餐厅,对比店内菜品价格与外卖平台上同样的菜品价格。结果发现,在走访的50余家餐厅中,约三成的餐厅出现了外卖平台上的价格与店内价格不相匹配的情况,也就是有“两套价格体系”。
甚至部分餐厅出现外卖主推餐品与店面实体店主推餐品不同,也有线上线下计费方式不同的情况。如店内是按照重量,以斤、两计费,而外卖则以个、份计费;但更多的被访餐厅出现的则是同样的菜品,外卖平台的价格更高。
部分餐厅的经营者对外卖单品价格较高予以确认,同时表示,虽然单价上涨了,但店内有推出套餐,套餐选购之后,平均单价也可能比店内单价便宜。“如果您买两份米线,按照我们在外卖平台上的价格优惠之后每份是19元,比店里的28元还便宜。一定要买单份的话,我们还有套餐,也比店里便宜一些。”
单价上涨,满减优惠的战略,是商家老板在外卖平台和顾客之间做的一种生意手段。通过刺激顾客套餐购买,增加进单量,也通过单价的保住利润。
据了解,对于保住利润的危机感来自节后招工难,人工价格上涨带来成本上涨,但更主要的是外卖平台佣金抽成上涨的压力。
春节前后,多地传出消息,外卖送餐平台悄悄提高了针对外卖商家的服务费,每笔订单最高甚至提高了3%。甚至在一些地区,佣金抽成达到了18%到26%。这意味着餐厅每卖出100元,平台要拿走18元到26元,商家老板们纷纷叫苦不迭。
3 话语权弱势,夹缝生存的不易
进入2019年春季,餐饮行业出现了淡季气息,商家们又面临着佣金压力,从而冒着流失顾客的危险转移一部分压力,提高菜品单价。
有业内人士称,2019年将是外卖寡头的元年。
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两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90%,随着滴滴外卖将目标放在海外以及百度外卖完成更名等情况,2019年外卖行业的集中度只能越来越高。在这一情况下,外卖平台的话语权增大,商家的议价能力下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从外卖行业的发展来看,正在从粗糙、分散的服务方式,逐渐走向无人化、精细化、智能化。
外卖平台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也早已不是资本竞争的状况,而是创新能力和新商业模式的探索,美团、饿了么都在朝着外卖行业新零售的方向在行进,这个过程中,早期对商家的红利补贴已经开始转向“红利收割”。
面对这种变化,商家们显得很被动又势单力薄。在绝对力量的威压下,商家们目前正在经历极为严苛的考验。
有些品牌已经开始另谋生路,做一些“绕开平台”的措施,减少对平台的依赖性。比如重新开始给顾客发放联系卡,进行自行配送。一些连锁品牌如肯德基,也开发了在线订购和配送系统。
相比餐饮大牌的自力更生能力与自我开发能力的充足,很多单店、夫妻店,甚至小有几家连锁店的压力会更加明显。在平台压力下如何取得与顾客之间的平衡,必须重视起来。但餐饮界向来不缺乏高客单价与高流量并存的现象,从服务、产品本身的品质、以及创新增加吸引力方面,维护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可能是先一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