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进口食品行业峰会7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进口食品研究院揭牌成立,并发布了2019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
伴随着消费食品升级,更多优质进口食品正不断丰富中国民众的餐桌。根据“报告”,中国进口食品来源地达185个,水海产品及制品、肉类及制品、乳品进口额突破百亿美元规模。
在水海产品及制品中,2018年,鱼类进口额占比最大,进口量亦排名首位;从增速来看,虾的增幅最大,逾92%;俄罗斯联邦、美国和加拿大为中国水海产品及制品前三大来源地。从排名前十位来源地进口额同比增长情况来看,2018年,厄瓜多尔同比增长逾338%,增速最快。
进口肉类方面,2018年,牛肉及杂碎进口额占比44.06%,占比最大;其次为猪、羊、鸡肉及杂碎。在进口量方面,猪肉及杂碎则占比最大。“报告”显示,2014年到2018年间,牛肉及杂碎的进口额持续上涨,5年内增幅超过262%,增幅最大;同期进口量增幅最大的是猪肉及杂碎。2018年,巴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成为中国肉类及制品前三大来源地。上海、广东和山东位列肉类及制品进口额“前三甲”。
乳品方面,2014年到2018年,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额持续上涨,奶粉进口量始终保持较高规模。2018年,婴幼儿配方奶粉排名进口额第一名;相比2014年,2018年奶粉进口额增长了207%。2018年,奶粉进口量超过80万吨,排名第一。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是中国奶粉进口前三大来源地。上海、广东和福建是中国乳品进口的前三大省市。
2018年,中国水果及制品进口额超过80亿美元,同比2017年增长近35%。当年,樱桃进口额最大,进口量最大为香蕉;榴莲进口额和进口量均同比增长最快。泰国、智利和越南在进口水果及制品来源地中排名前三。
本次峰会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主办,光明食品集团承办,主题为“开放、创新、融合”。当日成立的进口食品研究院致力于研究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进口食品中国标准化系统构建、全球创新性食品研发等课题。峰会上,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与新西兰中国商业圆桌会、德国农业企业联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光明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刘平表示,食品行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制造业,在全球化、规模化和行业细分的驱动下,全球食品供应链在经历深度融合,并催生我国食品产业“买于全球,卖到全球” 的贸易格局。
他说,光明食品集团坚持走出去战略,布局海外市场,对接全球资源,构建从“全球田园到中国餐桌”全产业链。聚焦高蛋白战略,打造“Smart Chain全球食品集成分销平台”。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通过沪以科创平台、沪港科创平台、上海崇明岛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大基地打造光明现代食品及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实现成为“上海特大型城市主副食品供应的底板,安全、优质、健康食品的标杆、世界有影响力的跨国食品产业集团”的发展目标。
他表示,光明食品集团愿意以开放的胸怀、创新的能力和主动融合交流的意愿推动进口食品行业健康发展,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江南大学副校长、食品学院教授顾正彪从中国进口食品的发展与特征、食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与趋势、未来食品发展的建议三方面主题演讲《科技创新与未来食品》。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京东集团干货与食品部总经理刘利振,路易达孚集团全球副总裁、北亚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周学军,SGS集团东北亚区农产食品部副总裁、中国农产食品、生命及日化事业群总经理吴航军分别对《扩大食材进口、繁荣中国餐饮》《食品的创变与未来发展》《中国消费者进口食品消费洞察》《世界各国食品标准与检测情况分析与预警》等主题进行主题演讲。(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