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果蔬

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奠定种质基础

2021-04-20 9:28来源:农民日报编辑:钟艳平
摘要: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发掘一批优异新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奠定种质基础。

  

紫色的叶片、茎秆和沉甸甸的红穗,这是在浙江省金华市发现的“东阳红粟”;几米高的小树上,结满了个头小小的金黄色果实,这种皮薄肉厚、辣味浓的辣椒是在四川发现的“得荣树椒”;黑皮白肉、形似秤砣,单株产量超过7.5公斤、亩产高达2200公斤的“秤砣脚板薯”,是在江西井冈山发现的,这种“脚板薯”相较于其他种类,外形规则更适宜机械化大规模种植……

如今,越来越多外观奇特、口味独特、生产性能优异、具备产业化潜力的农作物品种走进人们的视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东阳红粟”“得荣树椒”“秤砣脚板薯”这些品种正是来自于此,它们有些具备优良遗传性状、有些具备特殊营养功能和商业开发潜力,不仅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更是满足人民不断提升对营养和健康等美好生活需求的物质基础。

日前,在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指出,农业种质资源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做好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

全面普查正当其时 保护性收集迫在眉睫

1956年—1957年和1979年—1983年期间,我国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国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一大批我国特有的地方种和野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然而,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迁、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土地经营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那些承载着“老味道”和浓浓乡愁的农家地方品种消失速度越来越快,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也因其赖以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不断萎缩而急剧消亡。为了摸清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保护携带重要基因的优异资源,2015年原农业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截至目前,该行动已经在全国1616个县(市、区、旗)全面启动,通过普查征集和系统调查,抢救性收集了共计9.2万份资源,其中90%以上为新收集资源。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围绕基因发掘、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近日,农业农村部部署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及《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障是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种质资源越丰富,鉴定开发利用潜力越大,就越有利于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办公室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资源中心副主任方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可以明确不同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品种多样性和演化特征,预测今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变化趋势,丰富国内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数量和多样性,这样不仅能够防止具有重要潜在利用价值种质资源的灭绝,而且通过妥善保存,能够为未来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基因资源,持续提升种业和产业竞争力。”

“回头看”查缺补漏 高质量推进资源保护利用

“为了确保高质量开展好资源普查工作,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并进行了具体部署落实。”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工作人员介绍说,“同时对2015年以来的普查工作进行全面梳理,逐省逐县核对普查任务完成情况。”

目前,在已全面启动普查工作的1616个县中,还有442个县尚未完成;已开展系统调查的291个县中,还有43个县尚未完成;普查征集和抢救性收集的9.2万份资源中尚有6.6万份未入国家库(圃)保存。“针对上报数据和材料的漏报、错报以及推进缓慢等问题,我们正在督促有关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及相关单位加快整改落实。”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工作人员介绍,“按照方案要求,将分3年完成全部任务,2021年全面完成普查与征集任务;2022年全面完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任务;2023年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各项任务。”

“除了普查收集外,下一步还要开展鉴定评价。”方沩告诉记者,“对征集和收集的种质资源进行繁殖和基本生物学特征特性的鉴定评价,编写种质资源目录和重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图集等技术报告。此外,建立健全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库,将普查、征集、收集到的种质资源及相关信息纳入全国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有序开放共享,也是重点任务之一。”

普查与保护成效初显 特色种质造福一方

种质资源对于育种研发乃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我国种质资源普查、保护和利用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我国长期保存作物种质资源超过52万份,居全球第二位。通过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深度发掘与创制了一大批优异新材料;通过产业化开发,一批特色作物品种已经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为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6月中下旬,湖北进入梅雨季节,连续发生4次强降雨。由于防汛要求,湖北省农科院试验基地的鉴定评价试验田不能向长江抽水排涝,237亩试验田自7月2日开始积水后,被淹了整整26天。类似的洪涝灾害在我国南方地区并不罕见。科研人员在7月13日蹚水到试验地里寻找耐淹玉米材料,以期挖掘耐渍基因。一片泽国中,几株叶片仍为绿色、生命力顽强的玉米苗让科研人员眼前一亮,那是由湖北省竹山县种子管理局收集的玉米地方种质“竹山白马牙”。后经试验证明,“竹山白马牙”种质具有很强的耐渍性,对于提高玉米品种的耐渍抗涝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无独有偶,随着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开展,在地处大巴山腹地的重庆市城口县,2017年有一种在当地种植了200多年的柿子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种柿子无核晚熟、色泽金黄、口感甜腻、挂果期长,形状酷似古人常用的火罐灯笼,因此当地人一直称其为“火罐柿”。由于其外形与市场常见的柿子区别很大,识别度极高且挂果时间长,连片种植后,不但可以满足“吃货”们的需求,而且更可以吸引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为此该县目前正在着手打造长达15公里长的“火罐柿”观光旅游带。

在四川省发现的“梯田红米”、在广东省发现的“药用野生稻”、在浙江省发现的“小佛豆”、在江西省发现的“九山生姜”、在海南省发现的“毛桃”、在陕西省发现的“红皮核桃”……随着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幅员辽阔、生态气候多样、各类动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愈发凸显,其中蕴含的优异基因、传承的农耕文化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瑰宝。

做好种质资源普查,加快摸清家底和种质资源发展变化趋势,开展抢救性收集保存,发掘一批优异新资源,就是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奠定种质基础。(王澎)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