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果蔬

哈尔滨宾县永和乡开展多元化农业模式走上致富路

2019-09-18 15:21来源:哈尔滨日报编辑:蔡源浩
  

“今年西红柿行情好,收购价格比去年高,对我们种植户来说,人均能增收3000元钱呢……”虽然前不久暴雨、强降雨轮番捣乱,但对宾县永和乡的菜农们来说,今秋依然是个丰收季。沿着乡里部署的“北菜南运”路子,跟着龙头企业和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步子,辛勤劳作、精心培育的蔬菜瓜果卖出了好价钱,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溜儿,日子越过越红火。

“北菜”端上杭州上海人餐桌

9月14日上午,走进永和乡永和村,水泥硬化的街道上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民房外或停放着私家车,或停放着农用车,看上去日子都不错。不过,最吸引人的,是远处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大棚。

钻进蔬菜大棚,吴宝军和乡亲们正在采摘西红柿,一筐筐青红相间的西红柿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从6月开始,大棚西红柿就开始分批装车运往上海、杭州、义乌等地,从咱冰城的地头端上南方人的餐桌,这就是“北菜南销”的一幕。

说吴宝军是菜农,不如叫他“蔬菜工人”,黑土地就是流水线,蔬菜大棚就是生产车间。他是哈市蔬菜种植龙头企业——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公司总经理李庆堂介绍,企业的根儿就扎在永和乡,在这个蔬菜基地里,有4500亩“设施蔬菜”(指利用设施栽培,能局部改善或创造出适宜的气象环境因素,为蔬菜生长发育提供良好条件)、5300亩露地菜,还有1700栋钢架大棚。最近几年,这个蔬菜基地产量2万余吨,其中,南销蔬菜达1.2万吨,仅西红柿南销就能赚回3000多万元。

在这个“龙头企业”中,像吴宝军这样的新型“产业工人”有200多人。谈起在蔬菜基地的收入,吴宝军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玉米一年收入也就五六千元钱,上个月我出满勤挣了近300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年3万多元的收入,比自己种地强多了。”

“粮把式”成长为“好菜农”

作为远近闻名的“菜篮子”,永和乡的发展路上也有过磕磕绊绊。永和乡在宾县10多个乡镇中,耕地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没资源、没产业优势,如何转型脱困?几年前,这是摆在永和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扶持龙头企业,企业又带动成立了一批合作社,最后带出了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的勇气和信心。”永和乡党委书记杨向海说,从茄子、豆角、西红柿等“常规菜”种起,面向全国引进先进的蔬菜大棚技术。一点点学习摸索,这才让永和乡农民从过去的“粮把式”成长为“好菜农”。

种得好也要卖得好。在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下,企业、合作社甩开大步,南下跑市场。“也曾和南方企业打过价格战,打得血本无归,但有市场才有未来,我们舍得投入。”李庆堂介绍,目前,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抱成团儿,采取“扩大南销+高端配送+反季产销”的多元模式。高标准的温室大棚,一年亩效益最高可达10万元以上。

下了班走出基地,回家的路上,永和乡的乡亲们边走边感慨生活变化。大伙告诉记者:“种粮变种菜,大地变大棚,日子越过越好、越变越有奔头儿。党和政府提倡转变种植结构,咱农户得听,我们永和乡就是活生生的好例子。”(郝欣)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