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涨!涨!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现货市场,从高端到次高端,从全国名酒到区域龙头,2020年白酒行业涨价潮涌。然而,看似集体狂欢的白酒行业犹如一棵爬满猴子的树,当贵州茅台、五粮液两大一线酒企分别登上沪深股市市值霸主地位之时,部分中小型酒企则危机四伏,这些“底下的猴子”正展开生存竞速,以免被大风从树上吹落。
最拼的那个“仔”
在白酒涨价潮中,区域性酒企无疑是最拼的那个“仔”。
几位山西汾酒经销商告诉记者,该品牌几乎每一两个月就要上调价格。他们说:“库存不多,现在拿不到货。”
“区域性白酒品牌今年主要是旧酒装新瓶,装入更贵的瓶子售卖。”资深白酒行业人士陆飞(化名)开门见山地说。
陆飞认为,旧品种一般采取升级替代的销售策略。例如,提升包装档次,上调价格,借此增强销售积极性。“美其名曰提高品质,其实变化不大。”陆飞说,“不涨价就会被淘汰”已成为这些企业的共识。贵州茅台、五粮液确立的“头部”价位难以撼动,大家瞄准的是“腰部”价位。业内人士预计,白酒行业未来规模持续扩张的动力将逐步向中小酒企迁移,千元左右价位成为各家争夺的阵地。
今年白酒行业还有一个变化:抱团酱香型,导致酱香型酒价格涨幅显著。“最近几年是酱香型酒的风口期。”贵州醇酒业董事长、总经理朱伟认为,酱香型白酒进入大众视野是消费升级的结果。一位长期跟踪白酒行业的私募股权基金经理表示,“酱香热”现象引来多方投资,其中很可能诞生“第二个茅台”。最近不少投资机构去贵州考察酱香型酒企,希望能参股或并购。
担心掉落的“猴子”
红红火火的涨价潮难掩行业的苦乐不均。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面对一线白酒渠道下沉,区域性白酒企业的生存日益艰难。
河南、山东是白酒消费大省,但没有全国性白酒品牌,省内酒企割据,形成相对垄断格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危机四伏。随着全国性白酒品牌攻城略地,抢占地盘,叠加消费需求升级,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本地品牌,对白酒的选择突然发生“大跨越”。
“知名酒企用高毛利产品,直接打压中小型酒企低毛利产品,中小型酒企根本没有降价空间。”今世缘董秘王卫东对记者表示,白酒行业犹如一棵爬满猴子的树,被大风一吹,“底下的猴子”更容易遭踩踏而掉落。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在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有10家白酒上市公司净利润出现下滑。而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下滑的白酒上市公司数量仅为2家。“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很多未上市中小型酒企经营状况更不乐观。”酒业家传媒董事长、中酒展组委会秘书长林向说。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产品线调整不利、疫情面前失措的酒企,今年可能成为“先掉落的猴子”。
避不开的“马太效应”
二线白酒企业的崛起进一步压缩中小酒企的生存空间。
在贵州茅台、五粮液两大标杆引领下,千亿市值的白酒上市公司正在崛起。以今年第三季度为例,洋河股份实现营收54.85亿元,同比增长7.57%;净利润17.85亿元,同比增长14.07%,洋河正在开启一个新增长周期。山西汾酒第三季度实现营收34.75亿元,同比增长25.15%;净利润8.56亿元,同比增长69.36%,创造出“汾酒速度”。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性白酒生产企业逾2万家,而上规模的企业仅有1500余家。“随着全国性品牌酒企将渠道、服务下沉到县城、乡镇,部分中小酒企将被迫出局。”朱伟预计,白酒行业“马太效应”或越来越明显。
“上市融资是区域性白酒企业冲出重围的选项之一,但并非是‘万能药’。”王卫东认为,还是应该在产品、管理和经营上下功夫。
对于白酒行业的贴身肉搏,资本市场似乎并未给予差异化对待,而是开启了一桌集体盛宴。在券商热捧、机构抱团、散户加码背景下,白酒行业整体市盈率上探至历史最高值,甚至比半导体、互联网等科技股估值还要高。
中金公司日前发布研报《小酒热下的冷思考》,打乱了白酒上涨的节奏。该研报认为,部分小酒企炒作已脱离基本面或对业绩增长有较大透支。
联储证券首席投顾胡晓辉表示,消费股的上涨逻辑源自通胀预期,现在国内通胀处于低位,投资者需注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