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记者牛安春 刘延正)作为猪肉消费和生产大国,中国每年要出栏约六至七亿头生猪,才能保障全国人民对猪肉的基本消费需求。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带来了《关于稳定生猪产能,降低周期性波动,引导生猪产业平稳升级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刘永好委员介绍,从历史来看,猪周期是影响我国生猪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特别是自2018年6月起的这轮猪周期,叠加“非洲猪瘟”疫情因素影响,对满足人民需求和市场稳定产生了很大影响。
谈及如何确保规模化养殖企业产能平稳释放,中小养殖户健康发展以及如何降低“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猪周期波动对中国生猪市场的影响时,刘永好委员建议:一是鼓励猪肉消费,引导支持猪肉加工制品的研发创新,拓宽猪肉消费场景,推动猪肉市场消费升级。建议鼓励中外企业合作,引进海外先进猪肉食品加工技术,持续提升猪肉制品品质。在市场渠道方面,大力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不合格猪肉、“带病”猪肉进入流通市场,确保老百姓买到放心猪,吃到健康肉。二是细化和完善猪肉收放储与进出口调控政策,加强市场预期管理,更有效地发挥政策调节作用。三是加大对养殖企业的金融政策支持,引导评级机构合理客观评判,完善金融风险对冲工具。四是通过健全食品原料信息溯源制度、鼓励机关单位采购安全溯源肉等方式,引导企业拉通养殖—屠宰—下游食品一体化产业链,提升上游养殖抗风险能力。下游食品市场需求稳定,周期性较弱,推进企业全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上游养殖抗风险的能力。
今年,刘永好委员还带来了《关于多举措节粮提效,保障粮食和耕地安全的提案》,为节约粮食建言献策。
刘永好委员表示,从生产端提高粮食使用效率,已成为用粮行业共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粮食产量6.7亿吨,种粮地17.5亿亩,亩均0.38吨。新希望年产饲料近0.3亿吨,用粮0.3亿吨,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4%,对应用地7700万亩。如能通过优化育种、饲料配方、优化养殖三个维度入手,每年提升1%的饲料综合使用效率,即可节约77万亩耕地资源。连续坚持5年,就可累计节约粮食约150万吨,相当于节约300多万亩良田。这将对绿色发展、土地节约产生巨大贡献。
“这既预示着饲料养殖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反映出当前农业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关键节点与难点。”刘永好委员指出,饲料综合成本已连续5年上涨,行业利润转差,养殖业成本逐年增加,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的剪刀差越来越大,养殖企业不仅面临生存困难,更存在资金、人才、技术压力和服务能力等多重瓶颈,迫切需要外部支持。
因此,刘永好委员建议,一是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大力宣传鼓励饲料养殖行业等生产端企业节粮提效,形成节粮提效的良好氛围;二是放宽政策,缓解原料短期供需缺口,优化长期战略布局;三是鼓励饲料企业通过不断优化饲料配方、养殖企业优化养殖方式,实现节粮目标;四是在当前养殖企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加大对企业自研节粮育种项目的资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