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品安全周

借科技之力 扎牢食品安全防护网

2021-06-09 9:24来源:中国经济网编辑:钟艳平
摘要:日前,在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多方协同共筑未成年人‘舌尖安全’”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6月8日,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邀请社会各界代表研讨交流,围绕“多方协同共筑未成年人‘舌尖安全’”、“科技赋能食品安全”等多个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20210609093023293001.png

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6月8日在京举办。图为“科技赋能食品安全”分论坛活动现场。席田亮/摄

新技术提升监管技术能力

20210609093027975002.png

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6月8日在京举办。图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峰。席田亮/摄

“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显示了中国加强食品安全防护的坚定决心。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大事,安全的食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但无论是生产还是监管,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包括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规范检验方法和规程等等,但是非法的添加和掺杂掺假形式依然十分严峻,而且非常难以检测,这个难题就需要新的技术标准的支撑。”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峰在议题“科技赋能食品安全”上作出如上表示。

他认为,针对打击非法添加和掺杂掺假有必要去制定食品补充检验方法,针对食用农产品的现场抽查检测有必要开发食品快检方法,这两个方法是我们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重要的补充。

科技“食践”守护舌尖安全

20210609093027444003.png

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6月8日在京举办。图为美团科协秘书长刘江。席田亮/摄

美团科协秘书长刘江在介绍美团在AI上的应用时表示:“我们从产地的溯源、到冷链,再到末端的客户评价、智能客服等等这些环节,背后都有AI在起作用。”

据他介绍,美团正在探索人机结合,更加高效地把外卖、或食品送到千家万户。“我们希望未来用AI和其他的信息技术能打造未来食品安全的基础设施,能够无处不在、无需感知。”刘江表示。

20210609093029098004.png

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6月8日在京举办。图为美菜网高级副总裁王玉雄。席田亮/摄

美菜网高级副总裁王玉雄表示:“食品安全这张网越织越密,老百姓的餐桌安全的保障也愈加充分。”

在保障食品质量的问题上,美菜网也应用了技术手段和大数据。据他介绍,首先,美菜网用互联网模式,建设“两端一链一平台”的高效农产品供应链。其次,通过技术和数据的应用,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和浪费。第三,营造“人人都是质检员,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氛围。

给食品标签打上科技“烙印”

解决食品质量问题要依靠科技,保障食品安全同样要依靠科技。

二维码溯源在食品安全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扫描一下产品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产品名称、数量、企业信息等基本情况。可以说,溯源码正是食品的“身份证”。

20210609093030615005.png

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6月8日在京举办。图为燕之屋董事长黄健。席田亮/摄

在燕之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健看来,小小的溯源码,体现的是产品质量控制的数字化、信息化。据他介绍,燕之屋在每一碗、每一瓶的产品上都有一个显著的溯源二维码。

他认为,食品安全关系着消费者的健康,食品标签标志是向消费者传递正确信息的重要途径。

黄健在论坛上自豪的表示:“燕之屋之所为敢于在产品标签上标注唾液酸的含量,就是基于对自身科研和品控的信心,更是对产品的信心!”

让食品科学知识走进百姓生活

食品添加剂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10609093033588006.png

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6月8日在京举办。图为北京百花蜂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总经理闵才良。席田亮/摄

北京百花蜂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总经理闵才良认为,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宣传要进一步规范,不断提升消费者的认同。

“要遵循‘非必要不添加’原则。”他表示:“食品企业应从加工工艺、参数等方面寻求对食品品质的保证条件,尽量减少或不使用添加剂,不能有添加剂依赖症。在同等条件下,提倡首选天然添加剂使用。”

此外,他还表示,对食品添加剂要加大科普宣传,作为企业要加强自身监管,履行好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食品添加剂有明确的品质和剂量添加要求,一定要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要求来添加,防止误用、超剂量以及由于生产工艺问题导致的超标甚至违法行为。”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多种,其中不乏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矿物质等对健康有益的物质。我国命令规定:严禁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复配食品添加剂,不得购入标识不规范、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在食品中添加适量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魏京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